terry kuok: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跟"共和国"就是日文 = =。
leemz2002:
日语的“人民”、“共和”等词都出自中国古典,并非日本人独创的 新词。
”人民“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
”共和“出自《史记 周本纪》
类似的例子还有:
“经济”出自《晋书》
”文化“出自《说苑 指武》
”政治“出自《尚书 毕命》
”物理“出自《淮南鸿烈览冥训》
terry kuok:
但却是日本人所译用,再由中国留学生传回中国使用。
leemz2002:
在日本这些词叫作汉文。最多只能算出口再进口的词汇而已。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历史、法律、行政都是使用汉文的。知识分子 普遍接受汉文的古典教育。翻译西方书籍的时候,用中国古典上的现 成词汇也是顺理成章的。
日本受过中国古典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之后的翻译就普遍使用片 假名音译了。因为没有汉文的功底,是无法找到恰当的汉文词汇的。
terry kuok:
是这样没错。
人民、共和为汉词,为日人所用译西学名词,再由于日本留学的中国 人带回中国。
对了,你说的很好。
Pharaohsxh:
这些词虽然都是咱自己的,传到了日本。可现在的意思大多确实是日 本人翻译自西方。开玩笑的说:我泱泱天朝,偶摄蛮夷之文物,不损 中华之光焰。 哈哈
leemz2002:
过去日本人翻译西方著作能找到这么多汉文词汇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 子都有深厚的汉文功底。这一代知识分子死得差不多了,日本翻译西 方著作中的新词就几乎全都用片假名音译了。
而且很多词日文翻得并不好。比如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中文的"衍 射"就比日文的"干涉"好,"阻尼"、"阻力"就比日文的"抵抗 "好。而且日文物理词汇中很多"强"和"力"不分的。比如中文的 "压力"和"压强"在日文中都用"压力"来表达。数学领域也有很 多类似的例子。
总地来说日文在专业词汇上不如中文精确。日翻中,很多地方要加进 自己的理解。而中翻日,往往需要多费很多笔墨才能维持原文的精度 。
Pharaohsxh:
谢谢指教。个人感觉现在中文科研词汇的翻译可能更糟。我遇到的例 子是“robustness”,常见翻译是鲁棒性,衍生词汇如 “鲁 棒控制”。究其原意个人觉得强健性更合适。直接翻”鲁棒“ 很有日 本人片假名转写的味道。想来还是以前徐光启等人翻的几何 原本里的 词汇真是个信达雅
leemz2002:
现在日本翻译西文新词几乎完全用音译。有些年轻的翻译者甚至把所 有不会翻的词全都音译。我父母的一个朋友家的千金就把很多法文词 用片假名拼出来撩在那里,那位长辈讥讽她的翻译是新兴宗教的经文 。日本有很多新兴宗教团体出的书就是这样,把西方的某些东西翻译 过来,或者把佛教等宗教的一些教义的西文版翻回来,翻得满篇都是 片假名,让人似懂非懂。和中国的"常凯伸"、"孟修斯"有一拼。
没有古文功底,想造新词都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翻译西方汉学著作的 时候,很容易翻出中餐洋吃的笑话来。
Angie Wu:
舍利子的形成是不是 跟火化的方法有关???????
leemz2002:
可能和陪葬品的关系更大。
我见过的舍利子中,比较漂亮的一类怎么看都象是死者吞下去或者随 身带的东西。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人体上什么东西能烧出这种结果来 。那明显就是含有金属氧化物的硅酸盐之类的东西。人体哪来的这种 成分啊。总不能用火化那点温度发生核反应吧。把钙、炭等成分烧成 硅恐怕不是一般的火化炉那几百度能做到的(保守估计需要上亿度) 。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朋友家长辈的火化仪式,烧出了假牙舍利和指甲 刀舍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舍利子是可以这样炼成的。
所以要想自己死后烧出舍利,最简单的方法应该是临死前吞一把彩色 沙子或者石子之类的东西。不过这样的东西恐怕需要的长期积累。比 如从年轻的时候就留心收集一些看起来比较象舍利子的东西,带在身 上。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吞下去。
YuanRodger:
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儿误导。常说的“语出”或“出自”这种说法, 是在讲词源。词源应该能够解释这个词的含义,比方解释古诗词中的 典故。不过,你所说的这些词都是现代汉语,内涵几乎全是完全来自 西方文化,用古代典籍的含义解释相当不妥。至于是不是日本人独创 不知道。另外,古汉语多为单音词,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习惯完全 不同。因此,你的这种解释很牵强。
YuanRodger:
直接音译未尝不是好事,因为更能表达准确。对于对象的名称,这个 到简单,看到这个东西就知道了,猫熊或熊猫完全无所谓,但是对于 思想,本身有很多内涵,若直接用另一种没有此类概念的文化的语言 翻译,往往会出现如前面有人说的所谓词源来解释,容易误解,不如 直接音译,然后再花一定的篇幅去解释。这种未尝不是好事。当然, 小提琴翻译成梵婀玲就有点扯了,虽然这词当时没有标准的译法,吼 吼
leemz2002:
我只是说这些词是本来古汉语中就有的,后来被日本学者赋予了新的 含义,用来诠释来自西方的概念。这些词本来的意思就和先代的含义 很接近。最多只是层次或者范畴略有不同罢了。
您说这些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恐怕未必尽然吧。
比如“经济”这个词,英文的economy的语源来自希腊文的O ikonomia或者Oeconomicus,这两个词在希腊文 里的意思是家政术或者共同体的管理方式之类的意思。和古汉语里的 “经世济民”的含义是很接近的。
所以日本学者用“经济”来表达“political economy”还是相当贴切的。没有深厚的古汉文功底和西方语 源学功底,是翻不出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而且经济管理或者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可不是西方独有的概念。中国 几千年不都在实践么,也有相当多的经济学理论出来。只不过混在政 治学里面,没有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学问罢了。而且没有象西方经 济学那样,用数学工具来把理论系统化。
但作为一门学问,中国经济学的历史恐怕比西方要早很多年(至少上 千年,恐怕还不止一千年)。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是混成一锅粥的, 一个”治国“就等于西方好几门学问之和。
leemz2002:
如果是使用表音文字的民族,也只能直译,无所谓好坏。可汉族是个 使用表义文字的民族,直译基本等于没翻译。如果经济翻成“爱扣努 密”,文化翻译成“卡鲁恰”,政治翻成“颇理提客”,物理翻成“ 菲则克斯”。先不说好听不好听。读起来多累啊。中文习惯意译大概 是因为归成两个字的单词比较容易读,容易记忆。而西文中很少有这 样刚好双音节的专业术语。西文中的双音节词,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常 用的名词、动词。这样的词在中文里也往往有现成的词可用。
况且古汉语博大精深,想完找一个贴切的意义词并不困难。这是很多 小民族语言无法相比的。毕竟汉族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占世界人口 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经济活度的规模超过全球的一半。所以有浩如烟 海的文章典籍也不奇怪。
您说的误解,大概主要是指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例子把。中文词汇 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大致八九不离十。如果是日文或者马来文的外 来语,您连猜都没处猜去。
YuanRodger:
承蒙回复。除了些许不重要的误解,似乎没什么冲突的意见,呵呵。
sbian0216:
这些词是中文里存在的,但是真正把西方相应词语翻译成对应中文的 是日本人。物理这个词是中国人翻译日本的物理学一书时候引用的, 最开始物理在中国翻译为格致。类似的词语还有金融,临床,派出所 等等。
leemz2002:
我当时指出这些词来自古汉语只是想反驳袁老师说的"中国人不用日 语都没法讲话"这句话。
如果没有汉语,日本人更没法讲话了,也不会有这么多出口再返销的 词汇出现在现代汉语中。
日本战后翻译外来概念普遍使用片假名音译的方法,就是因为老一辈 受过汉文训练的翻译家都差不多死光了。
现在的年轻翻译者不要说汉文了,就连日文都没学好。我的一个朋友 就喜欢把法语的词汇生生地用片假名拼出来撩在哪里。她父母说她的 翻译象"新兴宗教的经文",是"半成品"。
现代日语中类似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很多只有微妙不同的外来语词汇 在市面上的各种出版物中流通,就是因为这样"平行输入"(日文的 "输入"是进口的意思)的结果。
ouzsd:
中文的经济出自东晋时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的“经世济俗”, 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礼乐篇》则将提出 了“经济”一词:“皆有经济之道,谓经国济民”。后人遂将“经济 ”一词作为“经国济民”的省略语,作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的同义词。清末戊戌政变后,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就 是沿用了“经济”的本义。
明清之际,政治秩序的巨大变动使得以王夫之、顾炎武、黄梨洲等为 代表的一部分儒家学者开始理论反思,批判程朱理学和心学末流,提 出学术要“经世致用”的口号。这种学术思想传播到了日本,影响了 日本江户时代的学术,“经世论”开始在一部分学者中流行。
leemz2002:
《抱朴子·地眞篇》里的“经世济俗”和《文中子?礼乐篇》里的“ 经世济民”都不是作为“经济”出现的。最早出现“经济”这个词的 应该是《晋书?殷浩传》。
ouzsd:
但江户后期至明治时期,欧美思潮涌入日本。神田孝平首先在《经济 小学》一书中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1],然而也有人认为是福泽谕吉首先使用这样 的译法[2]。这段时期,日本学者开始用经济一词指代货币经济发 展带来的种种活动,并有了“经济指维系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产、消 费、交易等的活动”的提法。这种与金钱、财物等实际问题相关的定 义逐渐在日本流行,这种用法与明清时期中文语境中的“经济”的原 始用法不同。当时日本亦有另一种译法“资生”,但是并未被普遍接 受。而后用「经济」一词翻译英文的「political economy」的这种译法又被梁启超引入汉语,也取代了严复在 《原富》中的译法“计学”或是传统的“生计学”、“平准学”,并 进而在整个汉字文化圈内逐渐取代了经济一词的原本含义。
以上内容出自维基
leemz2002:
大部分日本近代翻译词汇都不是生造的新词,而是从中国古典中找来 的意思相近的词。
当受过传统汉文教育的老一代翻译家都死光了之后,日本就翻译不出 这么信、达、雅的词汇了。基本上,日本的近代化教育体系切断了汉 文教育的脉络。所以接受明治维新后新教育的一代翻译家就只能用片 假名来音译西文词汇了。很多本来用汉文的词汇也逐渐被片假名词汇 所排挤。
经济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和古典用法本质上都是讲的是利益分配的规则 。比如“经世济民”就有这个意思。“经”就是织布的经线,是把很 多纬线贯穿起来的东西。“经世”就是管理社会的秩序。而“济民” 是利益分配问题。
所以“经济”这个词是古今贯通的。只不过古典中的“经济”相当于 今天的政治经济学,比今天的经济学范畴稍微大一些。
Lei Sun:
知道你懂得多,跪安吧。
leemz2002:
您以为您是谁?让人家跪安就跪安。
1945年伪满被推翻之后还有人吃这一套么?
Lei Sun:
事实上现在日语仍然在影响汉语,虽然可能你个人认为不够“信达雅 ”,比如“完胜”“逆袭”“傲娇”等等。你的毛病就是太喜欢假装 权威,一套一套的,实际上都在胡扯。(这人是一个弱智)
Franck Sun:
不过中文最初的“人民”和现在的含义不一样,现代含义是来自从日 文中的“人民”。此类词语用“出口转内销”解释比较合适。
leemz2002:
"出口转内销"是指本来要出口的商品不出口了(比如对方退货之类 的原因),改成内销。
这些来自日文的词汇是先出口再进口,就像达芬奇家具一样。所以不 是"出口转内销"。
《史记 货殖列传》中的"皆中国人民所喜好"中的"人民"和今天的人民虽 然从政治学角度看有些不同,但都是指自然人的集合体。
毕竟翻译这些词汇的日本学者都是懂汉文的,不可能去找个完全不沾 边的词用来诠释西方概念和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