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1G到5G

一文看懂无线通信:从1G到5G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9-02-03 15:25 评论(2) 有280人阅读 [收藏] ? ?

  文/老和山下的小学僧

  最近太邪乎,先引用一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避避邪: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把这个理论套用到全球来看,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今天,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渐浮现,这就是全球化。只要生产力发展是必然的,全球化趋势就是必然的。反全球化就是一群卫道士的自我安慰,就像项羽恢复分封制、袁世凯恢复帝制的结局一样。——献给正遭美帝围剿的华为 5G


各位没走错片场,下面才是正文。

  电磁波

  要说 5G,不懂点电磁波是不行的。提问:仙人掌能防电脑辐射吗?知道答案的大盆友直接看后半篇,下面这段写给小盆友。

  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子电子之外,剩下的几乎全是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太阳光、电灯光、wifi 信号、手机信号、电脑辐射、核辐射,等等。只要是波,就逃不过三个参数:波速、波长、振幅。电磁波的速度是恒定的光速,因此只需考虑:波长(或频率)、振幅(不考虑方向),其中频率对于电磁波来说,尤为重要。

  频率越高,对应着电磁波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衰减越快,穿透性越差,散射越少,对人体伤害越大。就着这个原则,咱从头到尾捋一遍。

  长的电磁波波长能到 1 亿米,频率 3Hz,1 秒钟三个波,如果用来通信的话,等你一句话说完,就可以过年了。

  稍微正常点的电磁波,波长几万米,用这通信,就一个字:稳!江河大山都挡不住,甚至能穿透几十米深的海水(海水导电,是电磁波的克星)。不过就这点频率,只能勉强携带点信息,发一个 hello,大概需要半小时,也就比写信稍微强点。因为超长波实在是稳,一般用在岸台向潜艇单向发送命令。

  再短点,几十米波长的电磁波,频率就到了百万赫兹 MHz 级别,能携带的信息就很可观了,一句话至少能说利索了。而且照样还能跑很远,几百公里不在话下,所以收音机广播、电报、业余无线电一般用这个频段。

  说点有用的,假如你困在荒岛上,有个飞机路过,赶紧用 121.5MHz 呼救,这是民用紧急通信频率,还有个军用紧急通信频率 243MHz,这些都是不加密的公共频率。上次解放军和台军战机对峙,双方用这个频率对话,结果被无线电爱好者录下来放网上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之余,又担心我军通信太容易被破解,真是阿弥陀佛了。

  波长再短点,到了 1 米~1 厘米,就有意思了。一方面,虽然衰减已经很明显了,但一口气还能跑个百十公里,够用;另一方面,频率到了 GHz 级别,能携带足够多的信息,不但话能说利索了,还有多余功夫让你加个密什么的。所以这个波段是通信的焦点,什么 1G2G3G4G,什么卫星通信雷达通信,全在这,统称微波通信。

  到了毫米级,电磁波就跑不了多远了,虽然毫米波不太发散,但很容易被周边物质吸收或反射,几乎没啥穿透性,用来通信很鸡肋,不过用在导弹导引雷达或微波炉上棒棒的。但,毕竟频率超过了 30GHz,携带的信息量实在太馋人,要不还是试试吧!于是,5G 来了。

  5G 同志先等等,继续往下数,来到微米级。毫无疑问,能携带的信息量继续倍增,但波长 0.7 微米的电磁波就已经是可见光了。可见光都见过吧,别说穿墙了,一张纸都够呛,想接着按照 7G8G9G 的套路肯定走不通啊。然后,就有了激光通信,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瞄得准准的,中间还不能有阻挡,这优缺点自个儿体会体会。

  波长到了 0.3 微米,也就是 300 纳米,先别管频率的事了,这玩意儿就是我们熟知的紫外线,终于对人体有害了。太阳光里的紫外线大约占了4%,如果你一天能晒上半小时太阳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些电磁波辐射基本可以无视了(不要钻电磁共振的牛角尖,咱只说普遍情况)。

  波长 200 纳米的紫外线,在太阳光中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在阳光太强时,紫外线通信就成了激光通信很好的补充,不但隐蔽性更好,还不用对得那么准,在几公里的距离上非常好用,是近些年军事通信的研究热点。

  接下来就和通信无关了,波长到了纳米级就成了X光,就是在医院见到的那种,这么说的话,X光其实也能叫纳米技术(这是玩笑)。

  最后,波长短到了 0.01 纳米以下,这就是闻之色变的伽马射线,来自核辐射,全宇宙最强的能量形式之一!若是要毁灭一个星系,伽马射线是不二之选。实际上,科学家一直怀疑,超新星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爆已经毁灭了绝大部分的宇宙文明,好在太阳系处于比较角落的地带,周边恒星不多。

  终于说完了波长频率,那振幅呢?连仙人掌能不能防辐射都不知道,也就没必要了解振幅的含义了,直接跳过。

  1 和0

  回到微波通信。

  为什么频率越高,能携带的信息就越多?以数字信号为例,信息就是一串串的 1 和0,所以先搞清楚怎样用电磁波表示 1 和0。

  第一种方法叫“调幅”,基本思路是调整电磁波的振幅,振幅大的表示1,振幅小的表示0,如下图。收音机的 AM 就是调幅,缺点颇多。

  第二种方法叫“调频”,基本思路是调整频率来表示 1 和0,比如,用密集的波形表示1,疏松的波形表示0。收音机的 FM 就是调频,优点多多的。

  很显然,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波越多,能表示的 1 和 0 就越多,换句话说,频率越高能携带的信息就越多。

  这样算起来,频率 800MHz 意味着每秒产生 800 万个波,都用来表示 1 和 0 的话,1 秒钟可以传输 100M 数据,这速度很快啊!为啥我们感觉不到呢?

  古语有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通信也是如此。无线电拔山涉水,弄丢几个1,0 太正常了,防止走丢的土办法就是抱团。比如,用一万个连续的 1 表示一个1,哪怕路上走丢了两千个1,最后咱还能认得这是1。

  这种傻办法只能用在民用通信,因为特征太明显,很容易被破解。还记得北斗民用信号被破解的新闻吧,原因就在此。

  民用信号只要能和其他信号区分开就行,不会弄得太复杂,不然传输效率太低。按 2G 技术那样,800MHz 的频率,传输数据大不过每秒几十K。

  军用就两码事了,为了防止被破解,要用很复杂的组合来表示 1 和0,中间说不定还有很多无效信息,各种跳频技术扩频技术,还不停变换组合,总之越花哨越好。所以同样一句话,军事通信要用掉更多的1,0,因此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军用频率就比民用高很多。

  就目前来说,顶级破解技术还干不过顶级加密技术,这里不包括尚未成熟的量子通信。

  军事对抗是无止境的,干不过也不能认怂!那怎办?既然弄不清楚你的1,0,那我就索性再送你一堆1,0,把你原有的组合搞乱,让你自己人都懵逼。这就是电子对抗的环节,跑题了,还是说回 5G。

  关键技术

  前面说的,都是不值钱的原理,下面看看值钱的技术。5G 关键技术有一堆说法,咱给粗暴地归个类。

  振荡电路插个天线就可以产生电磁波,用特定方法改变电磁波的频率或振幅,变成各种复杂的组合,这个过程叫调制。对应的,竖个天线就能收到空中的电磁波,按预定方法变回1,0,这个过程叫解调。

  把电磁波发到空中,或者把空中的电磁波收下来,都需要天线,别以为现在手机光溜溜的就不需要天线了。手机与手机是无法直接通信的,而是通过周边的基站与别的手机联系。于是,问题来了,5G 使用的毫米波在空气中衰减非常严重,但又不能无限制提高发射功率,怎么办呢?只能在天线上做文章了。

  5G 的第一个关键技术:大规模多天线阵列。大白话就是,增加天线的数量,不是增加一个两个,而是几百个。这个思路很好理解,但是呢,用那么多天线发射同一个信号,稍不留神就乱成一锅粥。

  多天线加毫米波,对比原先的少天线加厘米波,无线电传播的物理特征肯定不一样,得重新建立信道模型。那信道模型怎么建立呢?相信我,你不会感兴趣的。

  天线一多,不但能解决毫米波衰减的问题,传输效率、抗干扰等性能也是蹭蹭涨,算是 5G 必须课。

  曾与华为齐名的大唐电信于 2015 年率先发布了 256 大规模天线,引爆全球通信业,一时风光无限!可惜后来突然闪崩,沦落到卖科研大楼求生,令人唏嘘!


基站天线搞定,下面就轮到终端机的天线了,这货也有术语:全双工技术。

  一般手机的通信天线只有一个,收发信号交替进行,费劲的很!全双工技术,就是把发信号的天线和收信号的天线分开,收发信号同时进行,优点就不说了。不过,这很难吗?

  你想想,把话筒和音响挨在一起,还要求两者能正常工作,你说难吗?大体上分两个思路,其一,物理方法,比如在俩天线之间加屏蔽材料;其二,信号处理,比如无源模拟对消等。

  2016 年 4 月华为宣布已于成都 5G 外场率先完成第一阶段 5G 关键技术验证,测试结果完全达到预期。其中两个重要验证就是大规模天线技术和全双工技术。


天线搞定了,再来就是"新多址接入技术",这词听着真拗口,别急,马上就顺了!

  举个例子(数字是胡诌的):

  假设手机基站用 100Hz 表示1,105Hz 表示0,这时又接进一个新电话,那新电话的 1 可以用 110Hz,0 用 115Hz,如果再来新电话,依次类推。这就是 1G 的思路,简称 FDMA。

  这样 2 个电话就用掉了从 100Hz 到 115Hz 的频段,占用的 15Hz 就叫带宽。外行也看出来了,这路子太费带宽了。好在那会的手机只是传个语音,数据量不大,但也架不住手机数量的增加,很快就不够用了!

  换个思路,大家都用 100Hz 表示1,105Hz 表示0,但是第 1 秒给甲用,第 2 秒给乙用,第 3 秒给丙用,只要轮换的好,5Hz 的带宽就够 3 个手机用,就是延时严重点而已。这就是 2G 的思路,简称 TDMA。

  再到后来,数据量越来越大,2G 也玩不转了。不过,只要有需求,就不怕没套路:在各自的信号前面加上序列码,再揉成一串发送,接收端按序列号只接受自己的信号。就好像快递员一次性送了一叠信过来,大家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打开各自的信。这就是 3G 的思路,简称 CDMA。本僧这把年纪的人,应该都被联通的 CDMA 广告轰炸过吧?

  再发展就是正交频分多址技术,把 2 个互不干扰的正交信号揉成一串发送。所谓正交信号,和量子力学的叠加态有点类似。把信号叠在一起发送,就是 4G 的思路,简称 OFDMA。

  每个终端在网络上都有一个地址,所以这种让很多手机一起打电话的技术,从 1G 到 4G,统称:多址接入技术。咱 5G 特别时髦,叫“新多址接入技术”,这货怎么个“新”法呢?

  稀疏码多址接入、非正交多址接入、图分多址接入……好吧,我承认有点云里雾里了,总体思路就是叠加更多信号或者把前面的技术混到一起,这里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奉劝各位好自为之吧!

  暂时就说这么多吧,5G 要实现 10Gb/秒的峰值速率、1 百万的连接数密度、1 毫秒的时延,必须要先解决这三大关键技术。

  2016 年 4 月,华为的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主要也是验证这仨技术。新多址接入采用滤波正交频分复用、稀疏码多址接入、极化码,结合大规模天线,吞吐率提升 10 倍以上,在 100MHz 带宽下,平均吞吐量达到 3.6Gb/秒;全双工采用了无源模拟对消、有源模拟对消和数字对消三重对消框架,可以实现 113dB 的自干扰消除能力,获得了 90% 以上的吞吐率增益。

  2017 年 6 月,华为完成第二阶段“多种关键技术融合测试及单基站性能测试”,在 200MHz 带宽下,单用户下行吞吐率超过 6Gb/秒,小区峰值超过 18Gb/秒,配套业内首个小型化 5G 测试终端,单个 5G 基站可同时支持上百路超高清 4K 视频。

  2018 年 9 月,华为完成第三阶段“基于独立组网的 5G 核心网关键技术与业务流程测试”。

  这三个阶段测试,华为均以 100% 通过率顺利完成。

  除了三大关键技术之外,无数用户要组成网络,事情自然少不了。比如,分配传输资源和指挥交通一样让人头大,一条道路分配不合理,半个城市就得跟着瘫痪,所以,华为完成关键技术验证后,又花了 2 年时间才进行独立组网测试。再比如,能耗不能太离谱,价格不能高上天,诸如此类的基本要求。

  又是芯片

  可以看到,5G 要处理的数据量远大于 4G,所谓数据就是1,0,但凡涉及1,0 的东西,基本都用芯片。控制电磁波发射要用射频芯片,编码解码要用基带芯片,等等,这些也属于 5G 核心关键技术。

  2019 年 1 月 24 日,华为发布了全球首款 5G 基站核心芯片:天罡,以及,全球首款单芯片多模 5G 基带芯片:巴龙 5000。既然是世界首款,免不了拿下N个全球第一。

  把条件放宽到调制解调芯片,玩家就比较多了。5G 的主流频率是 28GHz,有能力处理这个频段的芯片,目前是 4 家。

  高通是最早的,三星是唯一做到 39GHz 的,华为是工艺最先进的,英特尔是哪里都不掉队的,台湾联发科据说马上也要来了。

  多说一句,华为 2018 年 2 月发布的这款巴龙 5G01 芯片,因块头太大无法用在手机上,2019 年 1 月就推出了手机使用的巴龙 5000,同时还没耽误手机处理器芯片麒麟和服务器芯片鲲鹏,这进展还是不错的!

  标准

  5G 涉及的技术实在太多太杂,得订个规矩。立规矩的重要性不比技术研发低,待会你看看欧萌就明白了。

  5G 标准第一阶段的第一部分已于 2018 年 6 月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 5G 标准出炉,剩余部分陆续到 2020 年才能完工。

  这次标准发布一共有 50 家公司参与,中国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大唐电信等 16 家,美国 8 家,欧洲 8 家,日本 13 家,韩国 5 家。

  从数量上看,咱还是不错的。从质量上看,咱应该也还是不错的。举个例子:

  在信道编码问题上,欧萌一直用 Turbo 码,美帝高通习惯用 LDPC 码,华为擅长用 Polar 码。于是,第一回合欧萌就被干掉了,不但积累的 Turbo 技术打了水漂,还得重新学 LDPC 和 Polar。

  华为和高通继续交锋了两轮。

  信道编码分“控制信道编码”和“数据信道编码”,高通的方案是两者都用 LDPC 码,华为的方案是数据信道用你家的 LDPC 码,控制信道用 Polar 码。

  然后,联想对华为的方案投了反对票……

  当然,联想的投票对结局毫无影响。因为分歧过大,当天只确定数据信道用 LDPC 码,至于控制信道择日再议。

  等择好日,再次投票时,高通、三星、英特尔、爱立信等巨头搜罗了 31 家公司组成阵营,要求全部用 LDPC 码,华为则组织了包括联想在内的 55 家公司力争。最终,华为 Polar 成为控制信道编码,高通 LDPC 成为数据信道编码,大家平分秋色。

  这事被翻出来后,联想引起众怒,但华为很贴心地帮着解围。


顺便说个常识:行业标准都还没全出来,5G 离全面成熟应用还是有一段路的。

  场景和意义

  因为担心小盆友的想象力不够,所以国际电信联盟召开的 ITU-RWP5D 第 22 次会议,确定了 5G 的三个应用场景:

  这图画得实在太差,解释一下:三个角上的三句话是 5G 的三大功能特点,蓝色小块是应用场景,小块越靠近哪个角就说明对这个功能的依赖越大。后来,这三个角又改成了四个: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

  说晕了,还是本僧用大白话总结一下吧。

  就技术而言,5G 就三句话:网速快、信号广、延时少。但技术带来的改变却超越了想象力,5G 是全信息化的基石,完全可以实现当年物联网吹过的牛:万物互联。

  如果非要找个参考的话,可以想象一下:把 2G3G4G 去掉,回到大哥大时代……不认识大哥大的 00 后小盆友,可以问问身边的 80 后老爷爷。

  我觉着,5G 与 4G 的差异,比得上 4G 和 1G 的差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inanxiaolaohu/p/10351716.html

时间: 2024-10-07 17:57:39

[转帖]从1G到5G的相关文章

从1G到5G——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历程

最近华为任正非的长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5G移动通讯技术的关注,一些专业人士和熟知内情的人已经有若干文章就移动通讯技术从1G到5G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详细解读和介绍.我这里仅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对中国移动通讯从零起步到4G技术TD-LET占有全世界40%的市场,到5G中国企业的标准专利在世界上居于极具竞争力地位的历程作一补充介绍. 1G.2G,中国移动通信从零起步 九十年代后期正是我国移动通信事业起步发展的时候,我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分管高技术司,移动通信业务归口在高技术司,所以经历

[转帖]从 2G 到 5G,手机上网话语权的三次改变

从 2G 到 5G,手机上网话语权的三次改变 美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 Verizon 公司的 CEO Hans Vestberg 手持一部 iPad,屏幕上显示俯瞰地面的飞行地图.400 多公里外的洛杉矶,一架无人机在他的远程控制下起飞.屏幕传来无人机拍摄的实时画面,左下角状态栏显示,5G 网络的连接的速度达到 900 Mbps. 作者:Qdaily深度报道来源:今日头条|2019-01-22 15:48 收藏 分享 美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 Verizon 公司的 CEO Hans Vestberg

autofs rhel7

准备 Autofs是安装在客户端上的,客户端要用时自动挂载,5分钟不用自动卸载. 服务器端的配置请查看前面的文档 客户端配置 [[email protected]/]# yum -y install autofs [[email protected]/]# vim /etc/auto.master   #主要autofs配置文件 写入: /mnt/hr1        /etc/auto.hr1 /mnt/hr1这个目录不需要事先创建,因为autofs会主动创建 [[email protecte

nfs搭建和可能的问题

http://www.cnblogs.com/hackerer/p/5221556.html挺不错的参考文档 NFS服务器搭建:服务器IP: 10.135.152.241 yum install rpcbind nfs-utils # cat /etc/exports/nfs_data 10.104.71.154(rw,no_root_squash,no_all_squash,sync)#/nfs_data 172.16.1.0/24(rw,sync,all_squash) # mkdir /n

华为交换机流量监管(限速)那点事1儿

流量监管(俗称限速)就是对流量进行控制,通过监督网络的流量速率,对超出部分的流量进行"惩罚",使输入或输出的流量被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保护网络资源. 通过Traffic-policy 进行限速的方式实际使用的是双桶双速率,以下是关于双桶双速率中涉及的一些参数及说明 cir 指定承诺信息速率,即保证能够通过的平均速率. 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8-4294967295,单位为kbit/s. 在设备的LAN接口上,当配置cir-value值小于64时,实际按64生效. pir 指定峰值

系统性能产看杂记

sar -q当前系统负载情况saw -w 每秒钟创建进程平均个数和上下文切换平均次数runq-sz 队列运行长度1个cpu不能超过3plist-sz 进程数压力测试 ab -n 10000 -c 300 http://127.0.0.1/index.php dstat --top-cpu 查看那个进程最占cpudstat --top-mem --top-io netstat -c |grep http |grep ESTABLISHEDnetstat -pt |grep sshlsof -i |

提示如下错误:No space left ondevice,通过 df -h 查看磁盘空间,发现没满,请问可能原因是什么?

如果向磁盘写入数据提示如下错误:No space left ondevice,通过 df -h 查看磁盘空间,发现没 满,请问可能原因是什么? 1.1首先查看我们的磁盘剩余情况 [[email protected] /]# df -h                 #发现磁盘没有满  还有%47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sda3       6.9G  3.1G 3.5G  47% / tmpfs       

NFS安装及优化过程--centos6.6

查看安装软件 [[email protected] ~]# rpm -qa nfs-utils rpcbind [[email protected] ~]# yum install nfs-utils rpcbind -y [[email protected] ~]# rpm -qa nfs-utils rpcbind        rpcbind-0.2.0-12.el6.x86_64 nfs-utils-1.2.3-70.el6_8.2.x86_64 启动相关服务 [[email prote

妈咪,我找到了! -- 15个实用的Linux find命令示例

妈咪,我找到了! -- 15个实用的Linux find命令示例 英文原文:Mommy, I found it! — 15 Practical Linux Find Command Examples 标签: Linux 659人收藏此文章, 我要收藏66号公路 推荐于 3年前 (共 8 段, 翻译完成于 09-26) (44评 参与翻译(1人): 青崖白鹿 仅中文 | 中英文对照 | 仅英文 | 打印此文章 除了在一个目录结构下查找文件这种基本的操作,你还可以用find命令实现一些实用的操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