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戏学习日志7——数字游戏策划(2)游戏的概念以及其学术上的分类

 2.游戏的概念以及其学术上的分类

  游戏的概念,从哲学上说游戏是人类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会进行的活动。如同德国诗人与思想家席勒对游戏的评述:“只有人充分是人时,人才会去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完全的人”。

  当然游戏的定义在各国以至于各个时代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其主要原因是”游戏“在不同国家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eg·在中国“游”在《说文解字》中出现,但是指旌旗上的飘带或垂樱。到《庄子·田子方》中庄子对孔子的回答:“夫得士,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有游乎乐至,谓之至人”中才含有悠然忘我、悠游自得的意思。直至《韩非子》中“游戏一词才出现,并有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意义。同样相似的还有地域上的差别导致的差异,比如 在德语中游戏常指有关嬉戏、体育、戏剧表演等几乎所有除严肃活动(出于功利性质)的行为,而在英语中对于其的分类有Game与Play两种,Game常常带有竞技性,而Play长指出于嬉戏目的的活动,这方面区别于中文中i的游戏,中文文化中的游戏主要单指出于嬉戏的非严肃活动。

  研究上段的意义在于,由于在游戏本身词义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国家学者通过翻译得到的他人意见不能被充分理解,导致了游戏的定义在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含义可能都有所不同,引起了学者之间的争论。

  比如我们把游戏分为五个类别:“情感自由论”“内在和谐论”“家族相似论”“现实替代论”以及“现象综合论”的话(这五个类别分别来自不同的时间与国家:可参照日志6时间顺序)。“情感自由论”的康德提出"每一种活动不是一种劳作的话,那他就是一种游戏",这个对于我们来理解可能感觉怪怪的,但是康德的语言是德语,在德语中游戏本就指代了嬉戏、竞技、歌剧等,所以对于德语,康德的定义没有问题。“内在和谐论”是由席勒主导,其主要发展了康德的理论,支持“游戏的需要既非动物性的需求也非物质性的需求。而是二者和谐统一的中间地带,是人类出于内在和谐需求的产生的本能”,及在席勒的理论中席勒将康德理论中关于动物性本能(及狮子的吼叫,羚羊的撒欢这种对生活有用的“游戏”)的行为,剔除了游戏的定义当中。

  “家族相似论”主要是提出了游戏在定义上是松散的、无法定义的,各个游戏之间只是”家族相似性“的理论。“现实替代论”是指将游戏的对立面从工作变成了现实,指所有通过行为带来精神满足,达到现实没有的行为叫做游戏。

  “现象综合论”即是由将游戏当作独立理论系统研究的Huizinga提出的,也是相当接近现代游戏定义的定义(主要是得益于Huizinga自身对于各国语言的理解深入),“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资源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其自身目的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以及其他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个理论研究的分类都带有自身时代的约束性,包括我们当下,相比日后将会更加完善。

  总结:游戏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们基于自愿参加的某种具有规则且无关功利的非严肃活动。这种活动往往伴随愉快、紧张或沉浸的感情体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tianxingdeblog/p/10458712.html

时间: 2024-07-30 04:42:36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7——数字游戏策划(2)游戏的概念以及其学术上的分类的相关文章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9——数字游戏策划(4)数字游戏的特征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9——数字游戏策划(4)数字游戏的特征 1.数字游戏的特征 基于<游戏策划概论>现将数字游戏的特征分为数据化.智能化.拟真化.黑箱性.网络化和窄带性等(有别于传统游戏的特点). ①数据化:数据化是数字技术的基础属性和特征.数据化的成功,使得数字游戏可以将大量来自外界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调用,所以数字游戏才能完全脱离传统游戏的束缚,完成不一样的体感.(eg·<上古卷轴>中美轮美奂的魔法与巨龙的世界,一草一木尽显真实,<帝国时代2>中18个民族的衰败与兴盛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三国志GBA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三国志GBA 三国志GBA由日本光荣公司1991~1995所推出<三国志>系列游戏,该作是光荣在GBA上推出的<三国志>系列作品的第一款.本游戏登场武将总数约450人,当然每个人的特性与专长都不尽相同.而在战争方面,分为野战.攻城战.以及城内决战等三大类.与其它平台一样的,玩家可以自己创造新君主.新武将.游戏共有6个舞台,最大支持8人联机对战.有多样化的兵种与武装登场,包括剑.枪.戟.弩.军马.冲车.井阑.木兽.投石车.走舸.楼船.斗舰等,每种兵科都会具备独特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15——类型游戏的分析(3)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15——类型游戏的分析(3) 5.第一视角射击游戏(FPS)的分析 Fist-Person Shooter,属于ACT的一种.大多支持玩家在三维空间中的移动和交互,具有较高的临场感. 游戏原型:Quake(<雷神之锤>1996),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采用多边形渲染技术的3D游戏.其主要的强大是其拟真的场景和无缝的界面造成了Quake逼真的场景以及出色的竞赛模式. 核心元素:①网络对战②游戏规则(死亡竞赛)③武器设定(设定平衡)④环境设计⑤源码开放. 总结:Quake的游戏性:沉浸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17——游戏元素的解析(1)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17——游戏元素的解析(1) 1.沉浸元素 定义:在一般的定义上指通过物理方式和想象进入一个与通常环境不同的场景.(也被也称“置入”和“临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所以也被当成游戏的元素体验.作为游戏元素是游戏必须要的必要元素. 游戏性:在于其提供了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体验. 虚拟现实的基本框架:交互,想象与沉浸.(沉浸依赖于交互过程与想象力牵引的基础).逼真的画面图像第一时间触发玩家的沉浸的幻觉,而交互性的流畅和想象的共鸣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了玩家沉浸的程度. 2.情节元素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23——游戏的基础(1)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23——游戏的基础(1) 1.规则性 (1)除去弱规则性的‘嬉闹’,对于具有终点型和方式性的的”正式游戏“,规则性事游戏的基本特征之一. (2)规则性游戏设计的核心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提出一个有趣的合理的规则,往往是游戏性设计的第一步:而对于这些细节的修正,则保证良好的游戏性的关键. (3)从游戏的结构的角度分析:游戏分为“无规则游戏”与“规则游戏”,分别对应生理的低级需求游戏和现代的游戏设计. 2.系统性 (1)定义:游戏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属性,由各个对象构成,对象之间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28——(对)游戏性的分析(2)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28——(对)游戏性的分析(2) 1. 本能层分析 (1)从低级层次的游戏考虑,人作高等智力动物与一般动物有着相同本能层面上对游戏的需求.这种出于本能的游戏,或是愉悦性或者是竞争性,但是大都是基于本能的学习活动. (2)同时一些学者也又有倾向于本能性的游戏活动是动物为了情绪上的欢愉而挥霍过剩的活动. (3)游戏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游戏可以改变人的智力结构,即游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对孩童的智力起到发展作用,且效果性往往是永久性的. (4)也就是说游戏就像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非常强有力的学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1——(对)游戏性的分析(5)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1——(对)游戏性的分析(5) 5. 社会文化层 (1)深入的探究游戏游戏者与所在群体的关系,将游戏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去考察剖析,方能更宏观地看清游戏的本质. (2)在游戏的传播和推广时,我们也看到了集体文化的力量,玩家常常因为群体的选择而放弃自己的偏好,义无反顾的加入群聚的欢乐之中. (3)游戏中的社会性最高的体现在MMORPG游戏中. (4)人类学家Gregory Bateson提出,游戏可以被看做“元交流”的特有语境之一,即游戏本身就是某种意义或信息交流和理解方式. (5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6——游戏结构(小结)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36——游戏结构(小结) 1.第一节 围绕游戏性的基础展开论述. 基础性质:自愿性.规则性.系统性.挑战性.不确定性.安全性.佯信性和交互性. 高层性质:均衡性.象征性.目标性和非效率性等. 2.第二节 游戏性本质的分析. 探讨游戏性产生的基本原理. 生理层面:有赖于游戏者自身的神经递质的奖励,发生于大脑特殊结构. 本能层面:针对学习的进化成果,具有直觉的一面. 认知层面:源于游戏与学习的潜意识类比,难度判断和模式匹配十分重要. 体验层面:游戏过程赋予了愿望.价值和意义,游戏性由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48——游戏时空设计(4)

我的游戏学习日志48——游戏时空设计(4) 交互设计强调认知,游戏性则是强调主观的体验,如果在这按其符合的感知设计来描述认知. 将其分为:空间认知.时间感知 1.空间感知的设计 空间的感知极大地依赖于游戏的视角和透视关系.分为:固定视角.可变视角. 固定视角:框架视角.卷轴视角.俯视视角.轴测视角.(2D为多) 可变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尾随视角.全能视角.(3D为多) <1>框架视角:视角固定,易于识别和操作,不过容易产生乏味感. <2>卷轴视角:随玩家操作而平移推移画面,展示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