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堆】二项堆

一、二项树的介绍

二项树的定义

二项堆是二项树的集合。在了解二项堆之前,先对二项树进行介绍。

二项树是一种递归定义的有序树。它的递归定义如下:
  (1) 二项树B0只有一个结点;
  (2) 二项树Bk由两棵二项树B(k-1)组成的,其中一棵树是另一棵树根的最左孩子。

如下图所示:

上图的B0、B1、B2、B3、B4都是二项树。对比前面提到的二项树的定义:B0只有一个节点,B1由两个B0所组成,B2由两个B1所组成,B3由两个B2所组成,B4由两个B3所组成;而且,当两颗相同的二项树组成另一棵树时,其中一棵树是另一棵树的最左孩子。

二项树的性质

二项树有以下性质:
[性质一] Bk共有2k个节点。
[性质二] Bk的高度为k。
[性质三] Bk在深度i处恰好有C(k,i)个节点,其中i=0,1,2,...,k。
[性质四] 根的度数为k,它大于任何其它节点的度数。
注意:树的高度和深度是相同的。

下面对这几个性质进行简单说明:
[性质一] Bk共有2k个节点。
               如上图所示,B0有20=1节点,B1有21=2个节点,B2有22=4个节点,...
[性质二] Bk的高度为k。
               如上图所示,B0的高度为0,B1的高度为1,B2的高度为2,...
[性质三] Bk在深度i处恰好有C(k,i)个节点,其中i=0,1,2,...,k。
              C(k,i)是高中数学中阶乘元素,例如,C(10,3)=(10*9*8) / (3*2*1)=240
              B4中深度为0的节点C(4,0)=1
              B4中深度为1的节点C(4,1)= 4 / 1 = 4
              B4中深度为2的节点C(4,2)= (4*3) / (2*1) = 6
              B4中深度为3的节点C(4,3)= (4*3*2) / (3*2*1) = 4
              B4中深度为4的节点C(4,4)= (4*3*2*1) / (4*3*2*1) = 1
             合计得到B4的节点分布是(1,4,6,4,1)。
[性质四] 根的度数为k,它大于任何其它节点的度数。
              节点的度数是该结点拥有的子树的数目。

二、二项堆的介绍

二项堆通常被用来实现优先队列,它堆是指满足以下性质的二项树的集合:
  (1) 每棵二项树都满足最小堆性质。即,父节点的关键字 <= 它的孩子的关键字。
  (2) 不能有两棵或以上的二项树具有相同的度数(包括度数为0)。换句话说,具有度数k的二项树有0个或1个。

上图就是一棵二项堆,它由二项树B0、B2和B3组成。对比二项堆的定义:(01)二项树B0、B2、B3都是最小堆;(02)二项堆不包含相同度数的二项树。

二项堆的第(1)个性质保证了二项堆的最小节点是某一棵二项树的根节点,第(2)个性质则说明结点数为n的二项堆最多只有log{n} + 1棵二项树。实际上,将包含n个节点的二项堆,表示成若干个2的指数和(或者转换成二进制),则每一个2个指数都对应一棵二项树。例如,13(二进制是1101)的2个指数和为13=23 + 22 + 20, 因此具有13个节点的二项堆由度数为3, 2, 0的三棵二项树组成。

三、二项堆的基本操作

二项堆是可合并堆,它的合并操作的复杂度是O(log n)。

1. 基本定义

 1 template <class T>
 2 class BinomialNode {
 3     public:
 4         T key;                      // 关键字(键值)
 5         int degree;                 // 度数
 6         BinomialNode<T> *child;     // 左孩子
 7         BinomialNode<T> *parent;    // 父节点
 8         BinomialNode<T> *next;      // 兄弟节点
 9
10         BinomialNode(T value):key(value), degree(0),
11             child(NULL),parent(NULL),next(NULL) {}
12 };

BinomialNode是二项堆的节点。它包括了关键字(key),用于比较节点大小;度数(degree),用来表示当前节点的度数;左孩子(child)、父节点(parent)以及兄弟节点(next)。

 1 template <class T>
 2 class BinomialHeap {
 3     private:
 4         BinomialNode<T> *mRoot;    // 根结点
 5
 6     public:
 7         BinomialHeap();
 8         ~BinomialHeap();
 9
10         // 新建key对应的节点,并将其插入到二项堆中
11         void insert(T key);
12         // 将二项堆中键值oldkey更新为newkey
13         void update(T oldkey, T newkey);
14         // 删除键值为key的节点
15         void remove(T key);
16         // 移除二项堆中的最小节点
17         void extractMinimum();
18
19          // 将other的二项堆合并到当前二项堆中
20         void combine(BinomialHeap<T>* other);
21
22          // 获取二项堆中的最小节点的键值
23         T minimum();
24         // 二项堆中是否包含键值key
25         bool contains(T key);
26         // 打印二项堆
27         void print();
28     private:
29
30         // 合并两个二项堆:将child合并到root中
31         void link(BinomialNode<T>* child, BinomialNode<T>* root);
32         // 将h1, h2中的根表合并成一个按度数递增的链表,返回合并后的根节点
33         BinomialNode<T>* merge(BinomialNode<T>* h1, BinomialNode<T>* h2);
34          // 合并二项堆:将h1, h2合并成一个堆,并返回合并后的堆
35         BinomialNode<T>* combine(BinomialNode<T>* h1, BinomialNode<T>* h2);
36         // 反转二项堆root,并返回反转后的根节点
37         BinomialNode<T>* reverse(BinomialNode<T>* root);
38         // 移除二项堆root中的最小节点,并返回删除节点后的二项树
39         BinomialNode<T>* extractMinimum(BinomialNode<T>* root);
40         // 删除节点:删除键值为key的节点,并返回删除节点后的二项树
41         BinomialNode<T>* remove(BinomialNode<T> *root, T key);
42         // 在二项树root中查找键值为key的节点
43         BinomialNode<T>* search(BinomialNode<T>* root, T key);
44
45         // 增加关键字的值:将二项堆中的节点node的键值增加为key。
46         void increas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47         // 减少关键字的值:将二项堆中的节点node的键值减小为key
48         void decreas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49         // 更新关键字的值:更新二项堆的节点node的键值为key
50         void updat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51
52         // 获取二项堆中的最小根节点
53         void minimum(BinomialNode<T>* root, BinomialNode<T> *&prev_y, BinomialNode<T> *&y);
54         // 打印二项堆
55         void print(BinomialNode<T>* node, BinomialNode<T>* prev, int direction);
56 };

BinomialHeap是二项堆对应的类,它包括了二项堆的根节点mRoot以及二项堆的基本操作的定义。

下面是一棵二项堆的树形图和它对应的内存结构关系图。

2. 合并操作

合并操作是二项堆的重点,它的添加操作也是基于合并操作来实现的。合并两个二项堆,需要的步骤概括起来如下:
  (1) 将两个二项堆的根链表合并成一个链表。合并后的新链表按照"节点的度数"单调递增排列。
  (2) 将新链表中"根节点度数相同的二项树"连接起来,直到所有根节点度数都不相同。

下面,先看看合并操作的代码;然后再通过示意图对合并操作进行说明。
merge()代码(C++)

 1 /*
 2  * 将h1, h2中的根表合并成一个按度数递增的链表,返回合并后的根节点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BinomialNode<T>* BinomialHeap<T>::merge(BinomialNode<T>* h1, BinomialNode<T>* h2)
 6 {
 7     BinomialNode<T>* root = NULL; //heap为指向新堆根结点
 8     BinomialNode<T>** pos = &root;
 9
10     while (h1 && h2)
11     {
12         if (h1->degree < h2->degree)
13         {
14             *pos = h1;
15             h1 = h1->next;
16         }
17         else
18         {
19             *pos = h2;
20             h2 = h2->next;
21         }
22         pos = &(*pos)->next;
23     }
24     if (h1)
25         *pos = h1;
26     else
27         *pos = h2;
28
29     return root;
30 }

link()代码(C++)

 1 /*
 2  * 合并两个二项堆:将child合并到root中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void BinomialHeap<T>::link(BinomialNode<T>* child, BinomialNode<T>* root)
 6 {
 7     child->parent = root;
 8     child->next   = root->child;
 9     root->child = child;
10     root->degree++;
11 }

合并操作代码(C++)

/*
 * 合并二项堆:将h1, h2合并成一个堆,并返回合并后的堆
 */
template <class T>
BinomialNode<T>* BinomialHeap<T>::combine(BinomialNode<T>* h1, BinomialNode<T>* h2)
{
    BinomialNode<T> *root;
    BinomialNode<T> *prev_x, *x, *next_x;

    // 将h1, h2中的根表合并成一个按度数递增的链表root
    root = merge(h1, h2);
    if (root == NULL)
        return NULL;

    prev_x = NULL;
    x      = root;
    next_x = x->next;

    while (next_x != NULL)
    {
        if (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 != NULL)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
            // Case 1: x->degree != next_x->degree
            // Case 2: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prev_x = x;
            x = next_x;
        }
        else if (x->key <= next_x->key)
        {
            // Case 3: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      && x->key    <= next_x->key
            x->next = next_x->next;
            link(next_x, x);
        }
        else
        {
            // Case 4: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      && x->key    >  next_x->key
            if (prev_x == NULL)
            {
                root = next_x;
            }
            else
            {
                prev_x->next = next_x;
            }
            link(x, next_x);
            x = next_x;
        }
        next_x = x->next;
    }

    return root;
}

/*
 * 将二项堆other合并到当前堆中
 */
template <class T>
void BinomialHeap<T>::combine(BinomialHeap<T> *other)
{
    if (other!=NULL && other->mRoot!=NULL)
        mRoot = combine(mRoot, other->mRoot);
}

合并函数combine(h1, h2)的作用是将h1和h2合并,并返回合并后的二项堆。在combine(h1, h2)中,涉及到了两个函数merge(h1, h2)和link(child, root)。
merge(h1, h2)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两个二项堆的根链表合并成一个链表,合并后的新链表按照‘节点的度数‘单调递增排序"。
link(child, root)则是为了合并操作的辅助函数,它的作用是将"二项堆child的根节点"设为"二项堆root的左孩子",从而将child整合到root中去。

在combine(h1,
h2)中对h1和h2进行合并时;首先通过 merge(h1, h2)
将h1和h2的根链表合并成一个"按节点的度数单调递增"的链表;然后进入while循环,对合并得到的新链表进行遍历,将新链表中"根节点度数相同的二项树"连接起来,直到所有根节点度数都不相同为止。在将新联表中"根节点度数相同的二项树"连接起来时,可以将被连接的情况概括为4种。

x是根链表的当前节点,next_x是x的下一个(兄弟)节点。
Case 1: x->degree != next_x->degree
             即,"当前节点的度数"与"下一个节点的度数"相等时。此时,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继续查看后面的节点。
Case 2: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即,"当前节点的度数"、"下一个节点的度数"和"下下一个节点的度数"都相等时。此时,暂时不执行任何操作,还是继续查看后面的节点。实际上,这里是将"下一个节点"和"下下一个节点"等到后面再进行整合连接。
Case 3: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 x->key <= next_x->key
             即,"当前节点的度数"与"下一个节点的度数"相等,并且"当前节点的键值"<="下一个节点的度数"。此时,将"下一个节点(对应的二项树)"作为"当前节点(对应的二项树)的左孩子"。
Case 4: x->degree == next_x->degree != next_x->next->degree
        && x->key > next_x->key
             即,"当前节点的度数"与"下一个节点的度数"相等,并且"当前节点的键值">"下一个节点的度数"。此时,将"当前节点(对应的二项树)"作为"下一个节点(对应的二项树)的左孩子"。
下面通过示意图来对合并操作进行说明。

第1步:将两个二项堆的根链表合并成一个链表
 
        执行完第1步之后,得到的新链表中有许多度数相同的二项树。实际上,此时得到的是对应"Case
4"的情况,"树41"(根节点为41的二项树)和"树13"的度数相同,且"树41"的键值 >
"树13"的键值。此时,将"树41"作为"树13"的左孩子。
第2步:合并"树41"和"树13"
         执行完第2步之后,得到的是对应"Case 3"的情况,"树13"和"树28"的度数相同,且"树13"的键值 < "树28"的键值。此时,将"树28"作为"树13"的左孩子。
第3步:合并"树13"和"树28"
         执行完第3步之后,得到的是对应"Case 2"的情况,"树13"、"树28"和"树7"这3棵树的度数都相同。此时,将x设为下一个节点。
第4步:将x和next_x往后移
         执行完第4步之后,得到的是对应"Case 3"的情况,"树7"和"树11"的度数相同,且"树7"的键值 < "树11"的键值。此时,将"树11"作为"树7"的左孩子。
第5步:合并"树7"和"树11"
         执行完第5步之后,得到的是对应"Case 4"的情况,"树7"和"树6"的度数相同,且"树7"的键值 > "树6"的键值。此时,将"树7"作为"树6"的左孩子。
第6步:合并"树7"和"树6"
         此时,合并操作完成!

PS. 合并操作的图文解析过程与"二项堆的测试程序(Main.cpp)中的testUnion()函数"是对应的!

3. 插入操作

理解了"合并"操作之后,插入操作就相当简单了。插入操作可以看作是将"要插入的节点"和当前已有的堆进行合并。

插入操作代码(C++)

 1 /*
 2  * 新建key对应的节点,并将其插入到二项堆中。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void BinomialHeap<T>::insert(T key)
 6 {
 7     BinomialNode<T>* node;
 8
 9     // 禁止插入相同的键值
10     if (contains(key))
11     {
12         cout << "Insert Error: the key (" << key << ") is existed already!" << endl;
13         return ;
14     }
15
16     node = new BinomialNode<T>(key);
17     if (node==NULL)
18         return ;
19
20     mRoot = combine(mRoot, node);
21 }

在插入时,首先通过contains(key)查找键值为key的节点。存在的话,则直接返回;不存在的话,则新建BinomialNode对象node,然后将node和heap进行合并。

注意:我这里实现的二项堆是"进制插入相同节点的"!若你想允许插入相同键值的节点,则屏蔽掉插入操作中的contains(key)部分代码即可。

4. 删除操作

删除二项堆中的某个节点,需要的步骤概括起来如下:
(01) 将"该节点"交换到"它所在二项树"的根节点位置。方法是,从"该节点"不断向上(即向树根方向)"遍历,不断交换父节点和子节点的数据,直到被删除的键值到达树根位置。
(02) 将"该节点所在的二项树"从二项堆中移除;将该二项堆记为heap。
(03) 将"该节点所在的二项树"进行反转。反转的意思,就是将根的所有孩子独立出来,并将这些孩子整合成二项堆,将该二项堆记为child。
(04) 将child和heap进行合并操作。

下面,先看看删除操作的代码;再进行图文说明。
reverse()代码(C++)

 1 /*
 2  * 反转二项堆root,并返回反转后的根节点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BinomialNode<T>* BinomialHeap<T>::reverse(BinomialNode<T>* root)
 6 {
 7     BinomialNode<T>* next;
 8     BinomialNode<T>* tail = NULL;
 9
10     if (!root)
11         return root;
12
13     root->parent = NULL;
14     while (root->next)
15     {
16         next          = root->next;
17         root->next = tail;
18         tail          = root;
19         root          = next;
20         root->parent  = NULL;
21     }
22     root->next = tail;
23
24     return root;
25 }

删除操作代码(C++)

 1 /*
 2  * 删除节点:删除键值为key的节点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BinomialNode<T>* BinomialHeap<T>::remove(BinomialNode<T>* root, T key)
 6 {
 7     BinomialNode<T> *node;
 8     BinomialNode<T> *parent, *prev, *pos;
 9
10     if (root==NULL)
11         return root;
12
13     // 查找键值为key的节点
14     if ((node = search(root, key)) == NULL)
15         return root;
16
17     // 将被删除的节点的数据数据上移到它所在的二项树的根节点
18     parent = node->parent;
19     while (parent != NULL)
20     {
21         // 交换数据
22         swap(node->key, parent->key);
23         // 下一个父节点
24         node   = parent;
25         parent = node->parent;
26     }
27
28     // 找到node的前一个根节点(prev)
29     prev = NULL;
30     pos  = root;
31     while (pos != node)
32     {
33         prev = pos;
34         pos  = pos->next;
35     }
36     // 移除node节点
37     if (prev)
38         prev->next = node->next;
39     else
40         root = node->next;
41
42     root = combine(root, reverse(node->child));
43
44     delete node;
45
46     return root;
47 }
48
49 template <class T>
50 void BinomialHeap<T>::remove(T key)
51 {
52     mRoot = remove(mRoot, key);
53 }

remove(key)的作用是删除二项堆中键值为key的节点,并返回删除节点后的二项堆。
reverse(root)的作用是反转二项堆root,并返回反转之后的根节点。
下面通过示意图来对删除操作进行说明(删除二项堆中的节点20)。

总的思想,就是将被"删除节点"从它所在的二项树中孤立出来,然后再对二项树进行相应的处理。

PS. 删除操作的图文解析过程与"二项堆的测试程序(Main.cpp)中的testDelete()函数"是对应的!

5. 更新操作

更新二项堆中的某个节点,就是修改节点的值,它包括两部分分:"减少节点的值" 和 "增加节点的值" 。

更新操作代码(C++)

 1 /*
 2  * 更新二项堆的节点node的键值为key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void BinomialHeap<T>::updat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6 {
 7     if (node == NULL)
 8         return ;
 9
10     if(key < node->key)
11         decreaseKey(node, key);
12     else if(key > node->key)
13         increaseKey(node, key);
14     else
15         cout <<"No need to update!!!" <<endl;
16 }
17
18 /*
19  * 将二项堆中键值oldkey更新为newkey
20  */
21 template <class T>
22 void BinomialHeap<T>::update(T oldkey, T newkey)
23 {
24     BinomialNode<T> *node;
25
26     node = search(mRoot, oldkey);
27     if (node != NULL)
28         updateKey(node, newkey);
29 }

5.1 减少节点的值

减少节点值的操作很简单:该节点一定位于一棵二项树中,减小"二项树"中某个节点的值后要保证"该二项树仍然是一个最小堆";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将该节点上调。

减少操作代码(C++)

 1 /*
 2  * 减少关键字的值:将二项堆中的节点node的键值减小为key。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void BinomialHeap<T>::decreas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6 {
 7     if(key>=node->key || contains(key))
 8     {
 9         cout << "decrease failed: the new key(" << key <<") is existed already, "
10              << "or is no smaller than current key(" << node->key <<")" << endl;
11         return ;
12     }
13     node->key = key;
14
15     BinomialNode<T> *child, *parent;
16     child = node;
17     parent = node->parent;
18     while(parent != NULL && child->key < parent->key)
19     {
20         swap(parent->key, child->key);
21         child = parent;
22         parent = child->parent;
23     }
24 }

下面是减少操作的示意图(20->2)

减少操作的思想很简单,就是"保持被减节点所在二项树的最小堆性质"。

PS. 减少操作的图文解析过程与"测试程序(Main.cpp)中的testDecrease()函数"是对应的!

5.2 增加节点的值

增加节点值的操作也很简单。上面说过减少要将被减少的节点不断上调,从而保证"被减少节点所在的二项树"的最小堆性质;而增加操作则是将被增加节点不断的下调,从而保证"被增加节点所在的二项树"的最小堆性质。

增加操作代码(C++)

 1 /*
 2  * 增加关键字的值:将二项堆中的节点node的键值增加为key。
 3  */
 4 template <class T>
 5 void BinomialHeap<T>::increaseKey(BinomialNode<T>* node, T key)
 6 {
 7     if(key<=node->key || contains(key))
 8     {
 9         cout << "decrease failed: the new key(" << key <<") is existed already, "
10              << "or is no greater than current key(" << node->key <<")" << endl;
11         return ;
12     }
13
14     node->key = key;
15
16     BinomialNode<T> *cur, *child, *least;
17     cur = node;
18     child = cur->child;
19     while (child != NULL)
20     {
21         if(cur->key > child->key)
22         {
23             // 如果"当前节点" < "它的左孩子",
24             // 则在"它的孩子中(左孩子 和 左孩子的兄弟)"中,找出最小的节点;
25             // 然后将"最小节点的值" 和 "当前节点的值"进行互换
26             least = child;
27             while(child->next != NULL)
28             {
29                 if (least->key > child->next->key)
30                 {
31                     least = child->next;
32                 }
33                 child = child->next;
34             }
35             // 交换最小节点和当前节点的值
36             swap(least->key, cur->key);
37
38             // 交换数据之后,再对"原最小节点"进行调整,使它满足最小堆的性质:父节点 <= 子节点
39             cur = least;
40             child = cur->child;
41         }
42         else
43         {
44             child = child->next;
45         }
46     }
47 }

下面是增加操作的示意图(6->60)

增加操作的思想很简单,"保持被增加点所在二项树的最小堆性质"。

PS. 增加操作的图文解析过程与"测试程序(Main.cpp)中的testIncrease()函数"是对应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ong-w/p/9788368.html

时间: 2024-10-07 02:29:51

12、【堆】二项堆的相关文章

[硕.Love Python] BinomialHeap(B堆 & 二项堆)

class 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data = data         self.child = None         self.left = None         self.right = None         self.degree = 0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data)     __repr__ = __str_

二项堆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项堆(Binomial Heap)是一种堆结构.与二叉堆(Binary Heap)相比,其优势是可以快速合并两个堆,因此它属于可合并堆(Mergeable Heap)数据结构的一种. 可合并堆通常支持下面几种操作: Make-Heap():创建并返回一个不包含任何元素的新堆. Insert(H, x):将节点 x 插入到堆 H 中. Minimum(H):返回堆 H 中的最小关键字. Extract-Min(H):将堆 H 中包含最小关键字的节点删除. Union(H1, H2

算法导论 二项堆

可以合并的堆 二项堆 先看看堆得操作运行时间的对比 对于使用这种数据结构有个概念 二项堆在union操作合并上有优势 二项堆由二项树组成 我们先看看二项树的定义 因为性质3中的系数就是二项式分布的系数,所以二项树名由此得来 B0 有2º = 1个节点 B? 有2¹=2个节点 且根节点比子节点小 B? 有2²=4个节点 且根节点比子节点小 B? 有2³=8个节点 且根节点比子节点小 二项堆则按照以下规则有二项树组成 由图 因为二项堆都是最小堆有序的,最小节点必定在跟节点中,寻找最小关键字就比较简单

笔试算法题(46):简介 - 二叉堆 &amp; 二项树 &amp; 二项堆 &amp; 斐波那契堆

二叉堆(Binary Heap) 二叉堆是完全二叉树(或者近似完全二叉树):其满足堆的特性:父节点的值>=(<=)任何一个子节点的键值,并且每个左子树或者右子树都是一 个二叉堆(最小堆或者最大堆):一般使用数组构建二叉堆,对于array[i]而言,其左子节点为array[2*i],其右子节点为 array[2*i+1]:二叉堆支持插入,删除,查找最大(最小)键值的操作,但是合并二叉堆的复杂度较高,时间复杂度为O(N):但是二项堆或者斐波 那契堆则仅需要O(logN): 二项树(Binomial

二项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

概要 本章介绍二项堆,它和之前所讲的堆(二叉堆.左倾堆.斜堆)一样,也是用于实现优先队列的.和以往一样,本文会先对二项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C语言的实现.后续再分别给出C++和Java版本的实现:实现的语言虽不同,但是原理一样,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了解即可.若文章有错误或不足的地方,请不吝指出! 目录1. 二项树的介绍2. 二项堆的介绍3. 二项堆的基本操作4. 二项堆的C实现(完整源码)5. 二项堆的C测试程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nblogs.com/skywan

深度解析(十三)二项堆

二项堆(一)之 图文解析 和 C语言的实现 概要 本章介绍二项堆,它和之前所讲的堆(二叉堆.左倾堆.斜堆)一样,也是用于实现优先队列的.和以往一样,本文会先对二项堆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给出C语言的实现.后续再分别给出C++和Java版本的实现:实现的语言虽不同,但是原理一样,选择其中之一进行了解即可.若文章有错误或不足的地方,请不吝指出! 目录1. 二项树的介绍2. 二项堆的介绍3. 二项堆的基本操作4. 二项堆的C实现(完整源码)5. 二项堆的C测试程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

优先队列(堆)&#183;二项队列

目录 一. 定义 二. 结构 三. 操作 3.1. 合并 3.1. 删除最小值(deleteMin) 四. 二项队列的实现 代码地址 一. 定义 ? 我们知道,左式堆每次操作的时间界是\(O(logN)\).二项队列支持合并.插入.删除最小值,每次插入的平均时间为常数时间,而最坏时间是\(O(logN)\). ? 二项队列: 不是一棵堆序的树,而是堆序的树的集合,成为森林. 森林的每棵树都是二项树(binomial tree). 每个高度上至多存在一棵二项树. 二. 结构 ? 结构图解: ? 高

数据结构——二项堆

二项树的介绍 二项树的定义 二项堆是二项树的集合.在了解二项堆之前,先对二项树进行介绍. 二项树是一种递归定义的有序树.它的递归定义如下:(01) 二项树B0只有一个结点:(02) 二项树Bk由两棵二项树B(k-1)组成的,其中一棵树是另一棵树根的最左孩子.如下图所示: 上图的B0.B1.B2.B3.B4都是二项树.对比前面提到的二项树的定义:B0只有一个节点,B1由两个B0所组成,B2由两个B1所组成,B3由两个B2所组成,B4由两个B3所组成:而且,当两颗相同的二项树组成另一棵树时,其中一棵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复习——第五章“堆”——二叉堆

2014.06.15 22:14 简介: 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数据结构,其中以二叉堆最为常用.二叉堆可以看作一棵完全二叉树,每个节点的键值都大于(小于)其子节点,但左右孩子之间不需要有序.我们关心的通常只有堆顶的元素,而整个堆则被封装起来,保存在一个数组中. 图示: 下图是一个最大堆: 实现: 优先队列是STL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许多算法的优化都要利用堆,使用的工具就是优先队列.STL中的优先队列通过仿函数来定义比较算法,此处我偷懒用了“<”运算符.关于使用仿函数的好处,我之后如果有时间深入学习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