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高性能的网络库中大多使用的Reactor 模式去实现,Boost Asio在Linux下用epoll和select去模拟proactor模式,影响了它的效率和实现复杂度,
看陈硕的自己的Linux下Reactor网络库和ASIO的性能对比,大概比asio性能(吞吐量)高1/5.既然Linux下网络库用Reactor性能才高,为什么Boost ASIO Linux下要用模拟的Proactor模式?
或者说为什么ASIO不在win和linux都用Reactor模式?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可以性能更好?和更加适应市场?服务器端毕竟大量都是Linux.
Windows 下很难实现高效可伸缩的 Reactor。首先,Win32 API 里 WaitForMultipleObjects 只能同时等待 64 个 handle (MAXIMUM_WAIT_OBJECTS);其次 WinSock 的 select() 实现又很 buggy,特别是在错误处理方面有很多奇葩行为(具体见各种跨平台网络库代码中对此的注释);最后,Windows Vista 新增的 WSAPoll() 函数与 POSIX 的 poll() 又不尽兼容。
Windows 有自己的一套高效异步IO模型(几乎等同于Proactor),同时支持文件IO和网络IO;但 Linux 只有高效的网络同步IO(epoll 之类的 io multiplexing 是同步的Reactor,且不支持磁盘文件),二者的高效IO编程模型从根本上不兼容(Windows 可以把网络事件发到 GUI 线程的事件队列中,有点类似 Reactor,但是似乎一个进程只能有一个 GUI 线程,因此在多核系统上其伸缩性受限)。
因此,ASIO 要想高效且跨平台,只能用 Proactor 模型了。不可避免地会在 Linux 上损失一点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