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er, NPC, Map, Director, Controller。
这里map交给谁来做,游戏里是场景设计手,从场景考虑的多方民协调来看有些像给内架构的任务。在游戏制作里,map是比较重要的文化核心,影响了出现在上边的怪和NPC,影响了将要形成的路线和可提供的服务。
建模为了解决问题,不一定要锁定到模型本身,可以变化着适应需求。可我觉得这里的map并不能随便改掉。每个map代表着一项服务集合。这个集合的构成应该是有思考的。每个map像是一个服务器,同一个服务器里放什么东西比较不好分配。它本身的构建应该不是考虑如何容易director跑路,而是如何有一个很好的凝聚和主题思想。
...脑袋不好用了,这样实用性好差,只能用来帮助理解现行架构面对的问题,这个的理解还是容易走通的,就是map和其它内容的协调,再最后反馈到Player的属性设定还有走路方式。
Player,NPC, Director 就是现在的MVC。这模型把分布式的考虑Map(Maps)直接加进软件架构里,还多了个新Controller把它们所有的进行协调。倒是容易让各部分的编码人员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有个大局观,好整理思路。
因为我自己没有涉及过分布式,只从别人写的文章里来了解到。知道那种暴力的分布方式一看就让人头大,里边缺少进一步思考、组织。
在游戏开发里,地图的设定很重要。想起来一个游戏分不清哪个(地图、种族、故事)是先哪个是后。看魔兽世界的过程是,...copy魔兽争霸里的,一步步过滤到早起版本,也就是本来从角色到地图还有故事情节都已经有了一个模型,参照这个被玩家适应好的模型直接过渡到的3D。
这里对应的就是从原来的架构过渡到这个模型。从原来的分布重构和扩充。
增加更多的思考和立体内容。
原来架构里,比较容易懂的是,一个软件是一课大树,树根和树枝都有很多小分叉。开始架构的时候,在理清思路后首先把握的是主树干,用减法思考把主树干瘦身到差不多,再进行两边延伸。虽然生命的实际过程,好像也是这样的吧,种子从发芽的时候同时生长的是根和叶子,还有树干。这个时候树干也有增长。这种建模给人的思考可能只是让人先把握主线,把主线确定出来再下手。
小软件编辑的时候没有想过架构和整体性,有什么功能需要增加,然后去写实现就可以了,不怎么想以后的扩用性或者成长。后来考虑到这个的时候,用的想法是尽量解耦,各部分都朝解耦努力,保证代码中的逻辑块容易修改更换,当增加新需求的时候也容易相互调整一些,改起来好找、方便。现在的框架也是在朝更容易解耦努力。解耦本身是一个过程角度的观察,是从处理过程上做修改,而不是回过头来从最开始的架构、整体搭构角度。
这样就容易让过程繁琐不容易被理解。
面向过程不容易时,编码找到了面向对象,当时只是在编码层次有这个思想。它从看向过程转变到看向需要建造的对象,站在对象的角度里思考这个对象应该有什么、可以做什么。这样把系统功能集合中的一部分功能吸过来到对象里,职责分配有从全局向各点分发,转到各点向总功能集合索要。
问题就来了,要设置多少个点、设置多少个对象,每个对象的凭据是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搭建这个项目,考虑起来就费事了。不过这些好像都不是架构做的,架构更多是只给了接口,架构里大多都有面向服务的影子,写好了接口,下边去填写相应的功能。在填写的过程中,编码人员建立自己的类,在给自己分配的功能任务中进行类的规划。
整个项目就是一个机械的服务,没有多少思考。如果从接口设计角度考虑架构的话,就会是这个样子。这也是现行的解决方式。
从顶层到基础有两个二次构建,最下边的那次是面向过程的、在朝着面向过程转变。第一次划分却是简单平铺式的,是一个平面化分,没有多元化起来。
所以功能在分配到底层之前,中间有个周折,设计好这个周折就能让项目好过。周折、第一次构建,面对的不是划分功能,而是划分类。不是设计功能接口,而是设计承载类的部门。那么首先大体抽象的是这整个项目有多少个小类去完成...
想起了加速度。最原始的是力,把力除掉物体的质量就是加速度。加速度是对速度的观察,速度是对路程的观察。最终导致 力可以用来观察路程。
给了一个了力,要如何确定它的路程,不能直接构连,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构建。速度构建了路程,加速度构建了速度,给加速度包个壳就是力。这里,加速度构建角度有几个基础:速度构建路程的规则确定、力剥壳的规则确定。
底层类建立的抽象规则确定、项目需求到架构领域的映射路线确定。
抽象规则可以用人的思考进行功能赋予。映射路线就是类似建模方式、思维转变方式。
面向对象的抽象规则并不被每个人都掌握,站在对象的角度思考。就像一个部门能做的事情就那些,把人安进这个部门后给这个人分配的职责。靠每个程序员的基本人文意识给安排工作。没有明确的条例,每个都是聪明的程序员的话,这规则勉强可用。
建模方式负责需求到编程问题空间的映射,可以是一棵树、一个公司、一个立体的video game或者其它的更合适的模型。
选取了video game,游戏模型,基本编码阶段的面向对象也可以用来抽象player和NPC代替。
这并不是一个游戏,只是计算机里边的一个3D世界。它提供的是公司服务,划分用户类型和服务类型,以及把它们相连接的路线方式、分布方式。一个玩家从登入到登出所要转的一圈;玩家、NPC、地图和行走路线的包装过程。地图可以是服务器的分布,地图和行走路线都和NPC摆放位置相互影响。也和玩家数量、玩家任务量相互影响。
这建模还是有问题。地图和路线是用来协调解决高负载和分布式。分布式也是高负载分离出来的,不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每个NPC应该有它独特的思考,他们才是整个故事的首先雕刻。雕刻好了NPC再分配给他们需要的地图。每个NPC都要有他的故事内容,于是就很容易知道他需要站在哪里,周围是怎样的地图,还有什么人和他站在一起。也就是每个任务都是人性化的。
每个需求都是人性化的,会产生这样的需求是社会交互的结果,所以对项目需求的划分应该从产生原因角度,而不是功能实现角度。也就是对项目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思考。
哪个NPC是地区的国王,牵扯出一系列重大任务。哪个NPC是一些平民在生活,给的是一些生活任务。哪些NPC又独特地存在于野外,有自己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在王室里,也开启了一份很重要的任务主线。
地图从新手村开始建,再到稍大一点的城市,再到王国,就像一个游戏人的升级路线。有了王国再去周围,随着等级一点一点朝外扩。所以建图的时候先建新手村,随着需求的繁衍一点一点朝外扩。也就是拿到一个需求,思考它的繁衍过程。本来是个小企业,需求就那么单调,慢慢这个企业成长,需求也变多了。围绕需求从小到大 、成长到现行需求 这一角度,来建项目,也来推断并适应项目新需求的发展路线。
设计一棵树,从推断出它发芽和成长的过程来描绘出树木现在的样子,预测树木的发展方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