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初始化
1.安装vue-cli脚手架工具
npm install -g vue-cli
2.初始化项目
vue init webpack my-project
3.进入项目
cd my-project
4.安装依赖
npm install
5.运行项目
npm run dev
#项目目录结构
index.html项目根视图
package.json配置文件
.postcssrc.js postcss配置文件
.gitignore 用git上传时忽略的文件
.editorconfig IDE配置文件
.babelrc
static 静态文件目录
#组件的使用
1.引入组件
import app from ‘./App‘
2.加载视图
template: ‘<App/>‘
3.注册组件
components: {App}
#模板语法
mustache模板(双花括号的模板语法)
表现形式:{{ 语法:变量 }}
例子:
{{ hello(已定义的变量) }}
{{ 1+1 }}
{{ "哈哈" }}
{{ 0>10 ? ‘对的‘ : ‘错的‘ }}
注意:只能写单行语句,并且不是作用在HTML的属性上边
#Vue组件包括三个部分:
1.template: 视图
2.script: 逻辑
3.style: 样式
#Vue的基本指令
1.v-html: 渲染文本 <p v-html="hello"></p>
和双花括号的区别:双花括号只是变量,v-html必须依赖于标签
2.v-text: 渲染文本 <p v-text="hello"></p>
和v-html的区别: v-html可以解析html v-text不能
3.v-bind: 绑定属性 <span v-bind:class="haha">我要888</span>
想要变成活的属性都可以使用v-bind绑定。
#条件渲染
1.v-if
2.v-else
3.v-show
v-if与v-show的区别
v-if只有在条件为true时才渲染,v-show不管什么时候都渲染,只是进行简单的cdd切换。v-if 有更高的切换开销,而 v-show 有更高的初始渲染开销。因此,如果需要非常频繁地切换,则使用 v-show 较好;如果在运行时条件很少改变,则使用 v-if 较好。
#列表渲染
1.v-for:是根据数组的选项列表进行渲染
<li v-for="(name,index) in names" v-bind:key="index">{{ name }}-{{ index }}</li>
<li v-for="item in user">
<span>{{ item.name }}</span>
<span>{{ item.age }}</span>
</li>
#事件监听
v-on:(methods,参数,事件修饰符)
事件修饰符:stop(阻止事件冒泡),prevent(阻止默认事件),once(只生效一次)
captrue(添加事件监听是采用事件捕获模式,即内部元素触发的事件先在此处理,然后才交由内部元素自身处理)
self(当事件源是当前元素自身时触发函数)
enter
#数组更新检测
变异方法:引起视图的变化push(),pop(),shift(),unshift(),splice(),sort(),reverse()
替换方法:不会引起视图的变化,filter(), concat() 和 slice()
#计算属性和观察者
computed
computed和methods的区别:计算属性是基于它们的依赖进行缓存的。计算属性只有在它的 相关依赖发生改变时才会重新求值。这就意味着只要 message 还没有发生改变,多次访问 reversedMessage 计算属性会立即返回之前的计算结果,而不必再次执行函数。
#表单输入绑定
v-model: 实现数据双向绑定
watch监听数据
修饰符:lazy,number,trim
#class与style绑定
<p v-bind:class="{ active: isActive }">哈哈</p>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c-braveheart/p/846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