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著名的产业链非常6+1的理论风靡大陆之后,许多人就天然形成了一种意识:互联网特高端、通信特高端、软件、计算机特高端,而制造挺低端、模具更低端、IE(工业工程)就是瞎JB扯淡,它只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见鬼理论。这种天然而不成熟的意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产业链的进程,高校录取分数最高的学院永远都是“信息”学院,类似机械、模具专业学科则相对受人冷落,但毕业之后,大家伙才统一认识到,信息学院教的那点通信知识,也就仅能应付个电磁场补考,根本就无法打动华为、中兴的HR;相比之下,隔壁机械学院的学渣或者长得特丑的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但这些人却因贴上“蓝领”的标签而装得闷闷不乐…这就是如今中国产业链的悖论。
其实,专家们也只是心酸制造业利润低、污染环境等等,并没有特定的感情倾向,一些理论或者观点梳理,旨在帮助中国制造尽快走向高端,这是一种怒其不争或者殷切般地希望。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正经历转型,虽然尚没有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却也渐渐自己开始挥刀,体验下流血的过程了。随着人口红利、制度红利逐渐消失、新一代员工管理问题突出,制造业最焦点的改革势必会围绕“人员、自动化、新的商业模式”展开。中国制造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因思路不同竟然出现了迥异的战略,最具有话题性的无疑是两大巨头:海尔总裁张瑞敏宣布今年会裁员10000人,以中层为主;富士康又放出扩招10万人的消息,目的是满足iPhone6生产.裁员VS扩招,两个制造巨头,两种不一样的活法!
海尔中层: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日前,海尔传奇CEO张瑞敏于沃顿商学院演讲时语出惊人:海尔今年要继续裁员10000人,主要对象是中层干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犹如核武器一般,给整个海尔,乃至整个青岛带来灾难式的信号。现在,全青岛的人都在谈论海尔裁员的事情,估计有的建筑工人在搬完了一天的砖块之后,会边抽烟,边感叹:还是在工地工作比较稳定,不像在海尔一样,没有安全感。
因裁员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一般企业尽量会封锁消息,海尔反其道而行之,高调宣布裁员,除了先给一些顽固中层施加压力之外,更可能的情况是,裁员+考核战略已然被打印在A4纸上,张瑞敏能砸毁有瑕疵的70pcs冰箱,自然有魄力辞退有瑕疵的人,而且,现在的海尔已然患上了一些“大企业病”,流血改革迫在眉睫。此外,理论家张瑞敏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说法: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而这也只不过是“让一些人赶快滚蛋“的体面说法而已。
裁员,更确切地说,精简人力会势在必行,事实上,他们去年人员的精简比例已经达到了18%,精简总数达到1.6万人。但张瑞敏的发言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引发了广泛质疑。业界专家和普通人过度解读之后,竟然发现总裁的话有些自相矛盾,从而引发更大面积的揣测,连海尔转型“商学院”的桥段都出来了。
首先,张瑞敏在演讲中,明确提到裁员和自动化有关系,但按照一般情况来讲,自动化程度升高以后,最先失去工作的应该是基层人员,现在的机器人莫说是帮助中层们管理车间,就连替他们去酒桌上应酬都是办不到的;其次,按照海尔8.6万的人员体量,基层员工占比大概是75%左右,如果10000人是砍向中层管理者,那么也就意味着,本次裁员会把海尔中层一锅端掉,这个行为需要的魄力估计比砸毁冰箱要大200倍吧。从这两点看,张瑞敏的发言有些不严谨的地方,从而导致了业界大猜测,但笔者认为,这些矛盾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海尔的一些问题。据传言,海尔的中层中有一些顽固势力,他们思想守旧,惯用经验主义,更混蛋的是,他们常常有权力否定新晋员工的激进想法,这些都会成为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巨大阻力,精简中层会是一个比较靠谱的猜测。
其实,海尔只是遇到了所有大企业都会遇到的中层危机。企业的基层人员,常用作保护对象,在一些公益活动露露脸,并引发社会关注;高层出镜的机会就更多了,一些媒体常常把这些人给弄成偶像、弄成神之类的。中层则相对平淡,他们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需要把高层的3句话,转化为3000句话让基层执行。工作性质常常会让中层陷入“安于现状,听指挥”的麻烦中。如果无法直接接触到市场,又不能迅速接受新生事物,卷铺盖卷是早晚的事儿。此外,裁员可能不是主动行为,他们正商业模式的巨大转变,一些无法胜任小微公司要求,或者不能自我革新者会进行自我淘汰。
无论是主动裁员,还是自然淘汰,精简人力总会引发“人情味”的声讨,如今的海尔亦被指责为缺乏人情味,但笔者要强调,正是“人情味”和“铁饭碗”毁掉了中国最有潜力的企业,那些,占着国家最重要资源的企业,员工每天就是喝茶、看报纸,然后领着高于民企员工3倍的养老金。海尔如今的变革,虽然会存在一些冷漠现象,但对中国企业制度变革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希望从今天开始,再无“员工安全感”一说,事实上,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是最安全的。笔者认为,海尔员工里面就数张瑞敏最安全了,因为他很强大。
富士康法师:点石成金,撒豆成兵
正当青岛全城谈论海尔裁员时,台湾的《经济日报》却在恰当的时候爆出,应苹果iPhone6供货需求,两大组装厂富士康、和硕正在大陆大举招兵买马。其中,大哥大富士康计划扩招10万人来满足客人要求。
诚然,富士康发言人没有回复相关传闻,而且他们也遇到越来越多的管理难题,但他们的招聘纪录中真有“一周招聘8000人”的奇迹数据,加之,网络上经常流出富士康大门口的照片,这些照片最常见的情景就是,大批应聘人员守在门口不肯离去,几个保安正在维护秩序。基于此,笔者认为扩招10万人,对富士康来说不是难事,只是让人疑惑的是,郭台铭是如何找回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员工管理问题”与“利润率降低”曾向两只疯狗一样,追着郭台铭让其无法喘息,可时至今日,他依旧领导着逾100万员工拼杀,风采依旧。
其实,从之前的一些报道和内部人士消息透露,我们不难看出,郭台铭的伟大正在于和苹果以及内地政府的斡旋能力。诚然,苹果客户没能给富士康过多的利润率,而且牢牢地控制着供应链,但苹果强大的品牌能力,会成为富士康HR招聘的重要砝码,事实上,真的有一些年轻人因组装过全世界最风靡的电子产品而特别有成就感。据内部人士透露,更诱人的诱惑在于,苹果会支付一定的员工工资和加班费(具体比例不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巨大的人力成本;而富士康几乎疯狂的招聘,去哪都会成为一个“解决就业”的法宝,于是,内地政府无不花尽心思游说富士康在自己地盘上建厂,拿河南省举例,为帮助富士康解决旺季用工压力,政府会直接向乡镇指派名额,基本上跟战争时期征兵一样。虽然郭台铭曾喊出“百万机器人”计划,但三年来进展缓慢,而且按照每一代iPhone组装线人力均会大幅增长的趋势来看(iPhone4 300人/Line,iPhone5S 500人/Line),富士康要扩招10万人的消息应该有比较高的可信度,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好像从不担心找不到人。
现在的富士康,就是一个法师,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神秘而强大,他们已然把代工发挥到了极致,做模具、做电脑、做手机、做iPhone,如果郭台铭有指令,他们能分分钟做出一批宇宙飞船来,而且决定能按照客户的日期交工。
中国制造:化腐朽为神奇
海尔裁员,富士康却在扩招,有网友调侃:海尔裁掉的员工可以去富士康应聘了,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实,两大巨头两种活法,不仅能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而且都会对中国社会、中国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岛的海尔,裁员背后是品牌化、机械化和商业模式的革新,事实上,张瑞敏已然开启了海尔的裂变之路,原来的大笨象,正被肢解成欢快的小麋鹿,灵活的小微公司,需要每个员工都有自负盈亏的意识,未来的海尔将会作为一个出租柜台的商场,直接收租子讨生活。这样的模式,好处是能调动有能力员工的责任心、积极性,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善于当老板,他们也没能力自负盈亏,过度的压力只会把他们压垮,自然淘汰在所难免;除了海尔之外,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也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且这些企业已然从利润率上超越了昔日老大…
相比之下,富士康则要单纯地多,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制造业,追求效率,追求品质,追求自虐般的勤奋,从某种程度上讲,富士康的状况才是现有中国制造80%的缩影,我们依旧放不下人口红利,或者说想方设法地创造人口红利,这种模式虽然有些陈旧,但却是一种最天然的力量,中国工人的伟大也于这种古老的模式中体现得漓淋尽致。最后,笔者希望全社会都能更加积极乐观地关注传统制造业,给予其更多的正能量,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造点,过一把“上帝瘾”之后扬长而去。好吧,从现在开始,更新一条朋友圈,说你爱中国制造!(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本文如需转载,请联系QQ:102927545 ,并注明出处
喜欢科技、科幻的朋友们可以加***流66293965
科技新发现官方微信公众号:kejxfx
裁员VS扩招,中国制造的两种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