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O2O试验落败 得到的四个教训

若干年前,马云深感电商的物流之痛,反手做了菜鸟网络,遂有天网地网之说。另一个大佬王卫,虽贵为物流业王者,亦受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所累,于是反向做了电商,前有顺丰优选,后有顺丰嘿客。两位大佬的殊途同归,至少说明了一点:没有线下能力的电商以及没有线上能力的物流终究会陷入平台瓶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趋势也是必然,这也是O2O由来的基本语境。

也就是在今年,阿里和蚂蚁金服斥资60亿进入本地生活领域,口碑网满血复活,近日更有消息说阿里巴巴二号人物蔡崇信入主口碑任董事长。一方面马云虽不止一次说O2O是个伪命题,另一方面又下重注布局,唯一的解释就是大佬理解的O2O跟大众的不一样。而另一个大佬王卫,低调关闭一时风光无两的顺丰嘿客,转型升级的顺丰家悄然面世,目标还是一个:本地生活。这一次,两个大佬再一次殊途同归。至少又说明了两个问题:1、O2O是什么命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小玩家已经纷纷入场,这已经是一种生意了;2、基于本地生活消费的电商领域大有可为,这也可能是O2O领域最能变现的领域。

相较于马云的天罗地网,顺丰嘿客是真真正正地在我们生活里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我们先看看顺丰嘿客是怎么个嘿法。嘿客平台主打经营食品生鲜、粮油、母婴玩具、家居日用品、数码电器等商品。顾客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嘿客门店内用平板电脑下单,选择将商品寄到家中或所在社区附近的嘿客店中自提,并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门店现金等方式完成支付,所有的商品均由顺丰速运提供配送服务。

一年多以前,它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O2O范本被人们争相研究时,彼时顺丰嘿客肯定被王卫寄予了很大格局上的战略构想。时至今日,O2O从理论到实践已经迭代了很多版本,业界关于其的更多模式思考也日趋成熟,各种业态也是层出不穷。顺丰嘿客作为一次O2O试验的落败,也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还得感谢顺丰为我们交了那么多的学费。那么,默默转身的嘿客背后,于我们又有哪些借鉴呢?

第一:O2O的本质是消费升级,而不是线上线下简单相加

仓储货运和落地配是物流业的两大节点。在落地配的表现形式上大抵有三类:快递加盟站、便利店代收代发以及自营配送站。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一下顺丰嘿客产生背后的逻辑。顺丰作为流通领域相对品质的代表,当然是希望自营站点,但自营站点的成本是很高的,于是我们就会想怎样在保证自营的同时冲抵站点开设的成本呢?那既然便利店可以做快递的代收代发,我们作为到家的最后100m,是不是可以考虑反向兼作便利店呢?问题是,我们兼作便利的话,受限于店面空间和不同的营运体系,配送站点是无法做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便利店的。不过,我们不是有顺丰优选么?可以把它作为品牌展示的线下店,这样就没有了SKU和便利店营运管理的问题了。于是,顺丰嘿客就变成了“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的三位一体。

按照目前最流行的说法,顺丰嘿客肯定是互联网+的标准样本,在试衣间远没有这么火的去年,顺丰嘿客的门店甚至也设置了【试衣间】,我不想知道在那里面试穿衣服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顺丰当然是想通过加法的方式来放大用户价值,然后通过这种放大,把互联网普遍成功的流量模式复制到线下,想法是好的,线上与线下相互导流,从选单、支付、到货也形成了闭环,但问题是你考虑过用户的感受么?其一,作为快递收发站,顺丰的快递大多上门,前文也说了,做一个社区收发站,成本根本支撑不了;其二,作为社区便利店,我要袋盐,你只有图片。我买瓶酱油,你也只有图片,你下了单。统统只能回家等候。所以,便利店兼作收发可,反向收发站兼作便利难;其三,线下体验店更是有点空中楼阁,退一万步讲,我即便想在你的试衣间试衣服,体验一把,但你有那么多SKU供我选择么?

2014年,大家对O2O的普遍定义是“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时至今日,O2O已经不再是双线简单相加或者所谓的融合,而是以一种更有效率的组合方式或互动形式,去迎合用户对于效率和品质的追求,这也正是消费升级的核心目标。

顺丰嘿客的三位一体并没有实现一个良好的互动,反而让用户觉得不知所云,商业逻辑背离了用户逻辑,再合理的推理也是无益。

第二:O2O的核心价值是便利,而不是给用户添麻烦

顺丰嘿客的场景逻辑是这样的:你在下班之前或者广场舞之前路过顺丰嘿客,到里面收发一下今天的包裹,顺便交下水电气费等,然后再在一个大屏幕上挑选一些家里可能需要的东西,下单支付,然后你就该干啥干啥去。一年前,我们看到一家这样类似于社区便利店而又没有任何商品的地方,一定会感觉到很酷。但事实上,嘿客设置的场景逻辑真是那么必要么?

O2O对于用户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取更为优质优价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解放自己。反过来看顺丰嘿客,作为用户来看,首先你的东西并不便宜;其次,简直是给我添麻烦。作为收发站,我以前的快递收发都是上门,现在要到店,麻烦。我想买的日常消费品,希望现款现货,你这都是图片,我要那么多图片干嘛?还得回家去等,真麻烦。我想买件衣服或电视,你想让我来你这体验然后线上下单,但我在网上看下参数、评价和价格,下单就完了,何必多此一举?是在需要到店的话,我去专卖店不就完了,专卖店的体验感不进来自实物,更来自店员的介绍和推介,你那儿也没有啊,实在太麻烦。

顺丰嘿客本意是好的,当然是想为用户提供便利,可问题是你为用户着想,而用户却根本不那么想。行文至此,我想引用7-11社长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中提到的一句话不要为用户着想,而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第三: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大妈变成了一个强势群体。放在O2O领域,大家都在讲社区,都讲最后一公里,最后发现中国大妈绝对是待挖掘金矿,因为她们有的是时间,群体特征鲜明,也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者,京东甚至要发动大妈变成其O2O战略的王牌军,呜呼!乱了。君不见中国大妈干一行败一行么?中国大妈炒黄金,黄金到现在都还没喘过气来。中国大妈炒姜炒蒜,姜也坏蒜也烂。中国大妈年初炒股,你看现在的股市,我都不忍再说下去了。她们才是受害者。我想说的是,把互联网的蓝海寄托在老年人身上,别提有多不靠谱了。

反过来看顺丰嘿客,里面的智能设备有很多专门是给年长的人专门准备的,而且不出所料,稀稀拉拉的人大多以上年纪为主,而且都带着小孩的。要知道,他们有时间有消费决策权仅限于菜市场和广场舞之余,真要让她们去买个只有图片的东西,教育成本是很高的。顺丰嘿客的社区战略有考虑在老年人身上,对,他们有待挖掘的市场,但绝不是嘿客这种形式。所以,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第四:O2O的落点应该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成本的驱动

O2O对用用户来说有两个目的:优化购买成本,提升体验效率。对于运营者来说也只有两个目的:降成本、提效率。判断O2O项目是不是伪需求、靠不靠谱,只需要这两个角度四点验证即可。举个例子,我们看现在的很多O2O项目,比如上门保健之类,对于技师而言,我一天在店里可能做10几单,但上门的活儿大多集中在晚上,我东奔西跑几个地点,最多做了4、5单已经很不错了,成本更高、效率更低。对于用户而言呢,我本身就是要体验的,家里的环境设备都不支持,你即便给我抬一张来,体验估计也达不到,有补贴还可以,没补贴的话大多只能呵呵了。没有优化用户的成本,技师疲于奔命手法肯定也不到位,所以对于用户而言,也是不靠谱的。所以,O2O平台作为交易的连接方,效率和成本都不能兼顾的情况下,靠成本驱动,靠补贴取胜,这不能算是一门生意。

顺丰嘿客大概也是这个问题。2014年5月18日起上线不到一年,顺丰嘿客的数量就号称2000多家门店。嘿店店面面积一般不超过50平米,多半都位于城市或社区的相对临街地段,所以租金也不会太便宜。再加上顺丰要求统一高规格的人装修布置,以及专职员工等,一个嘿店开业需要投入资金大概在20-30万元之间。不说整个顺丰体系能否支撑,就说单店,靠收发快递以及稀稀拉拉的零售,能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单靠门店数量取胜,形成品牌势能,倒推规模经济,这或许真是一种资本过于丰厚的自负和想当然,这在O2O领域屡见不鲜。居高的成本和并不高效率的运营,对于用户而言不是鸡肋也得是鸡毛,这就已经背离了生意的原旨。

早教食品安全检测民办教育会展私立高等教育会展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培训动物疫苗城市供水陈列展示柜晋中市物业管理

任何模式归根结底都应该是一门生意,哪怕一时不赚钱,至少对于用户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首先你得有真实的需求价值做基础,其次成本和效率能够撑得起这作为一门生意。比如打车软件,匹配了出行资源和出行需求,这就是有价值。然后有人靠资源赚钱,有人为需求买单,供需的成本和效率都得到了优化,这才是一门生意,才是真正的O2O。

O2O行至目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伪需求被过度开发,真需求却被扭曲或者被忽略,这注定是是要败的。顺丰用一道加法让用户出现了凌乱,自己也背负了巨大的成本,错位的用户群体,没有双方都期许的便利,甚至还给用户添了麻烦。所以对顺丰、对用户而言,顺丰嘿客不是鸡肋,也是鸡毛。

按照顺丰官方给出的近3000家门店的数量,假如按30万的投入,顺丰嘿客此一举就耗资近10亿,照此看来,这四败着实学费不菲。所以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在当下的O2O领域都要谨慎出手,及时收手,人家烧了近10个亿才烧明白,我们也就别再闹了。

时间: 2024-10-05 04:09:28

顺丰嘿客O2O试验落败 得到的四个教训的相关文章

远丰b2c/b2b2c/o2o商城系统平台整合drp三级分销,快速铺开销售渠道

          上海远丰集团  http://www.yuanfeng021.com   或者  400-858-1598 上海远丰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5家子公司,上海总部,远丰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远丰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远丰信息科技(郑州)有限公司,远丰仁商软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泽徒电子商务(上海)有限公司.2005年开始研发软件,2008年开始发布V1.0版,2009正式注册公司,总注册资本6000万元.历经十年的沉淀和技术积累,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电子商务

2016年“计蒜客”杯华中师范大学第十四届程序设计竞赛题解

A. 寻找字符串 对于一个字符串 s,定义一个函数 S(x),表示 s 中有多少个子串 x.现在给定 S(a),S(b),S(ab),S(ba)的值,求满足这 4 个值的字符串 s,如果有多个满足条件的字符串,输出字典序最小的. s 中仅可能含有字符 a 和 b. 任何一个串的 S(ab) 与 S(ba) 的相差都不会超过1.可以分 S(ab)-S(ba) 为 0 -1 1 三种情况讨论.先构造出相应的 ab 相邻的串,再考虑按照字典序最小出要求将剩余的字母插入串中即可. 应该注意,这道问题有很

顺丰518家“嘿客”门店上线:不止是快递

进入微软.亚马逊,谷歌等美国IT企业工作人才项目,起薪40万,百度搜索(MUMCS) "首批正式开业 518 家,除快递物流业务.虚拟购物外,'嘿客'还具备 ATM.团购预售.试衣间.洗衣.家电维修等多项业务."昨日(5 月 18 日),顺丰速运官方宣布了上述消息,传言甚久的顺丰"嘿客"门店正式揭开面纱. 顺丰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亮相的 518 家"嘿客"内部仍归属"试运营"系统,通过试运营,顺丰会不断开设新的"嘿客

顺丰社区O2O一波三折,王卫还是没想清楚

对于顺丰做社区O2O,一直也没吐槽过什么,因为当初社区O2O概念受到认可,有很大一部分是顺丰的因素,顺丰对这个行业是有贡献的,况且市场创新总会有试错的过程.作为社区O2O最早的鼓吹者,自然对顺丰有那么点敬意,不过这并不影响其他人吐槽顺丰嘿客的乐趣. 在一片质疑声中,近日顺丰"嘿客"更名为"顺丰家",但改名也救不了顺丰社区O2O的尴尬处境.今天要讲的内容也不是要吐槽顺丰的社区O2O,更谈不上为"马云最敬佩的人"的人提什么建议,只是简单帮顺丰梳理下社

考拉社区想用物联网打破社区O2O必死魔咒!难吗?

自2015年9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O2O死亡名单,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两个公司加入进来.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那么2015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则是O2O由盛而衰的败局期.这成为了18日召开的以"破局创业创新"的亿欧城市论坛中,最为核心的话题. 尤其是社区O2O,无论是从顺丰嘿客到叮咚小区这类平台级O2O,还是从雷军加持的烧饭饭到上门美发应用时尚猫这类垂直型O2O,死亡的阴影都在不断的下落.而今年7月,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在运营三年后宣布关闭,似乎在预示着,社区O

O2O的十八个细分市场,运营模式如何?

社区O2O,这个行业也被媒体热炒有三年多时间了,有没有做的还算不错的案例呢?万科.龙湖.恒大.保利.易居中国.彩生活.拉卡拉.顺丰?哪个可以称得上是成功案例?战略变来变去,方向换来换去,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赚个吆喝,换个资本市场关注度.其他的一些创业项目就更不提了,说是成功案例也没有说服力.很多人问有没有成功的社区O2O案例可以推荐,无从回答,失败案例倒是随处可见. 很多做了几天社区O2O的人就以为很懂这个行业,但其实一旦亲身去做社区O2O很容易会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的利害关系而被“干劲”蒙蔽了

疯狂的O2O快活不下去 抱大腿跪求免死

光靠把钱当柴火烧,就能成功,那也就没BAT什么事了,名列世界五百强的众多中国银行岂不是更该"文成武德.一统江湖"吗! 文/张书乐 2015年对于O2O创业者来说是悲壮的一年.在过去的10个月里,数以千计的O2O们,已经光荣了,而哪怕是社区001.顺丰嘿客.叮咚小区之类的大户,也在生死边缘上垂死挣扎,怎么才能活下去?一些社区O2O们纷纷祭出抱粗腿招数,跪求免死. 抱团.抱风投.抱不来免死金牌 10月8日,美团和大众点评联合发布声明,正式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这在当下

别象婚庆公司 社区O2O要像120

当下的社区O2O们,其实也在做着往高大上说是增值服务,往实里说就是可勾选项的生意. 文/张书乐 本文刊载于<销售与市场>杂志管理版2016年01期 社区O2O是个好东西,未来人人都需要,但是在现在,所有的社区O2O都在做着婚庆公司的活,或者说,你可以拥有,但你完全可以不用它帮忙. 北上广的婚庆公司进化到了什么阶段,我不清楚.但在我所住的这个二线城市里,婚庆公司忙活的业务大体就是以下几件--安排接亲婚车.布置婚礼现场.安排婚礼仪式,还有的婚庆公司还顺便帮忙拍个婚纱照. 看起来这些都是婚礼的重要环

大热的社区O2O,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姿势?

2013年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很想做社区O2O,并为此开始筹谋团队等问题.到了2014年的上半年,项目还没有启动,但是他再次跟我们提起这个事,说是北京的一家公司已经融资1亿美金.“一亿美金啊,什么事不能做!”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前不久当我们再次提起社区O2O的时候,他变得沉默很多,看起来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大概是受到了叮咚小区“失败”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比我们更早的看到这个市场,而社区O2O引起我的关注是在叮咚小区宣布资金链断裂之后. 因为即使叮咚小区变成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