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elsim仿真:
EP为Endpoint部分实现代码,即例程主代码。其他的是搭建的仿真环境,主要目的是仿照驱动的行为,将PCIE软核用起来,主要是做PC端的行为仿真,如DMA配置,DMA读写操作及主时钟,复位等。加入testbench后结构如上图。
board:顶层文件+系统复位
RP:Root complex的部分。其中rport就是PCIE端口部分;rx_usrapp是RX部分,负责发送数据;tx_usrapp是TX部分,负责接收数据;cfg_usrapp是配置部分,配置读写使能,错误控制等,还有一些常用的任务方便其他模块调用;com_usrapp是加载RX/TX文件,把RX/TX的数据以dat文件形式保存,需要时加载/覆盖。pl_usrapp物理层控制和状态部分。
CLK_GEN_RP/EP:分别是两个端口的时钟产生信号。
其实EP和RP的结构很像的,基本都是对应的关系,所以理解起来工作量不是很大。
语法笔记:
因为CLK_GEN_RP/EP很简单,没有什么扒的必要,所以分分钟掠过了。接下来是对RP(testbench)的一些平时没见过的语法的笔记。
1.module xxx #(
parameter xxxx1 = xx,
parameter xxxx2 = xx,
......
)
(
input xxxxxx,
output xxxx,
.......
);
这个是正常的模块定义。其中前面一个括号是为参数传递准备的定义,后面那个括号就是常见的输入输出端口定义。
xxx #(
.xxxx1 ( xx),
.xxxx2 (xx),
......
)
module_usrname(
.xxxxxx(xxxxxxx),
.xxxx(xxxx),
.......
);
这个是调用模块xxx的语句,其中前面一个括号用于参数传递,后面一个括号用于输入输出端口的引用。
2.rport中,对RP的BAR0-BAR5有明确的定义需要记录下:
BAR0 = 32‘hffffff00,
BAR1 = 32‘hffff0000,
BAR2 = 32‘hffff000c,
BAR3 = 32‘hffffffff,
BAR4 = 32‘h00000000,
BAR5 = 32‘h00000000,
3.rx_usrapp中的output分别是trn_rdst_rdy_n和trn_rnp_ok_n,这两个信号是由ramdom产生的。不过原来的代码里面trn_rdst_rdy_n是始终为0的,实际加入DMA操作的时候可以用trn_rdst_rdy_toggle_count来控制使其有效。其中的状态机通过调用usrapp_com中的任务来进行RX中数据的store。
4.调用TASK方法:
eg: board.RP.com_usrapp.TSK_READ_DATA(0, `RX_LOG, trn_rd, trn_rrem_n);——是指调用board-RP-com_usrapp里面的 TSK_READ_DATA任务,其中括号里面的是传递变量,按照usrapp里面TSK_READ_DATA定义里面的input顺序来传递变量。
5.$value$plusargs:将运行命令(run-options)中的参数值传递给指定的信号或者字符
用法:
if ($value$plusargs("TESTNAME=%s", testname))
$display("Running test {%0s}......", testname);
则,当使用的运行命令为:<run-options>+TESTNAME=tst_name时,运行结果为:Running test {tst_name}......
6.如果想把DMA功能用起来,自行调用pci_exp_usrapp_tx.v中的函数,往DMA控制寄存器中写入地址、长度等数据,然后启动DMA读或者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