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问题
之前根据通读《构建之法》了解到的内容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对原有的看法发表一下自己新的理解。
1、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软件工程相关书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讲授理论知识,这本书没有过于详细的介绍各种知识点,而是以一种比较生动的方式去介绍,书中内容全面,设计到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种问答的方式,让内容显得更加有趣。这本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多的是需要实际动手操作,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达到最大的收获效果,避免眼高手低。
2、开始的时候被团队项目这个词吓到了,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我们做不来。工作量大,但是还没有大到我们承受不了的程度。在一边抱怨一边继续的情况下,项目的进度在不断提高。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对项目的整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上队员配合度的提高,相对来说会轻松一些。
3、有关师生沟通:这个在开始时感觉难以接受,但慢慢就习惯了,同时,老师也在不断改进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师生关系像书中介绍的“健身教练/健身学员”的关系。老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指出学员的进步和不足,更注重的是项目的创新点(痛点)及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此期间获得的收获。项目的结果相对而言是次要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鸡汤”,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还是很有效果的。
4、时间安排:正是因为每天的工作时间有限,所以更应学会对时间的合理规划。每天都有一个计划,写在纸上,完成一项、划掉一项。也给自己一个督促的作用,看到有任务没有完成就会打起精神,继续努力。
5、收获:根据每日计划对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明白了软件工程的大致流程;增强了动手能力,例如查找效能测试、scrum站立会议、燃尽图等相关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编程并不是软件工程的全部,还有好多重要的部分,例如: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文档、软件发布、用户使用调查等同样重要;知道了团队间沟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个好的团队,拥有了几个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小伙伴。
二、新问题
1、书中第83页提出了一个“三明治”办法,是为了给别人提供容易接受的反馈,这是不是就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去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了避免冲突的发生呢?这与“科学和工程的指责,没有道德和感情的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否相违背呢?(这句话不是书中提出的)
2、书中第5章介绍了多种流程,统一流程只是对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想知道它有没有存在的问题(局限性,不足之处)?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
3、书中第165页介绍了估计时间花费的方法,我想知道,因为经验不多,导致估计时间不够准确,如果估计时间与实际花费时间差距较大,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吗?其中实际花费时间指的是工作的净时间吗,还是加上中断时间?
4、书中第13章软件测试中给测试分了多个类,还介绍了多种测试方法,让我有点晕,因此有了疑问:我要如何进行测试,测试选哪个分类、方法、工具比较好?
5、书中介绍了很多的内容,我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掌握的不是很好,如第8章需求分析和第11章软件设计与实现之间插入了两章:项目经理、典型用户和场景,我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比较费劲,脑海中无法形成的一个清晰的结构图。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我理解的更加容易呢?
三、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软件工程这门学科设计到的内容非常多,只学习理论知识的话,收获甚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才能更好的了解软件工程。因此对老师的教学方式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开始的时候会对老师,对这门课产生抵触情绪,但要尽快调整,尽早适应课程节奏。抵触是没有用的,时间越长对自己成绩的影响就越大,越有挂科的可能性,所以要尽早的有所觉悟。要多和老师沟通,从工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要求是比较严谨的,因此对自己的想法要表述清楚,避免产生误解,同时要理解老师的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作业,这可是跟成绩有关的,不能掉以轻心。老师的指导是对事不对人的,要学会心平气和,不要认为是对自己的攻击。好了,准备接受老师的摧残吧,要坚持住,到期末了会有收获的。
四、如果重新来过
我会按时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这样就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
我会制定一份计划来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这样就能够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我会查找更多与项目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够在完成项目上能够有所帮助;
我会做好在开始的时候好好进行用户调查,这样就能够减少在项目进行中的困难;
我会更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这样就能够团结队员,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五、对老师说的话
1、希望老师能够在课上多讲些项目实践经常用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进行项目的时候会更加明了,学生自己查的资料不一定是准确的。
2、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控制一下节奏,节奏太快的话学生容易跟不上思路。
3、希望老师能够多和学生沟通,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时,尽量用上面提到的“三明治”办法,可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
4、希望老师注意身体,多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