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移植
1、架构
board:与一些开发板相关的配置文件
common:uboot下使用能够使用的命令
CPU:与特定CPU架构相关的目录
disk:对磁盘的支持
doc:文档目录
drivers:uboot支持的设备驱动程序放置的地方,比如:网卡、Flash、串口和USB等。
fs:支持的文件系统
include:uboot使用的头文件
lib_xxx:与架构有关的库文件
net:与网络协议栈有关的代码
tools:用于生成uboot的工具
2、启动
启动过程:
- 系统复位进入u-boot stage1入口点(start.S)包括定义入口、设置异常向量、设置CPU的模式和频率、配置内存区控制寄存器、安装uboot的栈空间、关闭看门狗等。
- 硬件设备的初始化(lib_arm/board.c start_armboot C语言入口)
- 调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
指定初始函数表
配置可用的Flash区flash_init()
初始化内存分配函数mem_malloc_init()
nand flash初始化nand_init()
初始化环境变量env_relocate()
外围设备初始化devices_init()
I2C总线初始化i2c_init()
LCD初始化drv_lcd_init()
VIDEO初始化drv_video_init()
键盘初始化drv_keyboard_init()
系统初始化drv_system_init()
2、初始化网络设备
设置IP地址gd->bd->bi_ip_addr=getenv_IPaddr(“ipaddr”)
设置mac地址
进入命令循环,接受用户从串口输入的命令for(;;)main_loop();
- 为加载uboot stage2准备ram空间
- 设置好堆栈
- 挑战到stage2的C入口
- 初始化本阶段要用用到的设备
- 检查内存映射
- 将kernel映像和文件映像从flash中读到ram中
- 为内核设定启动参数
- 调用内核
3、驱动移植
移植的过程:
- 在宿主机上建立交叉编译开发环境
- 修改cpu/armxx目录下的文件内容,主要包括cpu.S,start.S,interrupts.c,seria1.c,speed.c等文件
- 在board目录下创建自己的开发板目录beaglebone,在目录中创建beaglebone.c,flash.c,memsetup.S,Makefile,u-boot.lds,config.mk文件
- 在include/configs目录下创建beaglebone.h
- 打开u-boot目录下Makefile文件,加入两行:
- beaglebone_config: unconfig
- @./mkconfig $(@:_config=) arm am335x beaglebone
- 编译,运行:
- make beaglebone_config
- make
- 烧写
4、移植要修改的文件大总结
Makefile,include下目标板.h,board目录下的目标板.c文件,flash.c, uboot.lds链接文件, cpu目录下的驱动文件
修改:
- cpu/armv7目录下start.S启动代码
- board/beaglebone
beaglebone.c文件,主要是SDRAM的驱动程序,完成SDRAM的UPM表设置,上电初始化
flash.c Flash的驱动程序在此
mumsetup.S文件
config.mk文件:用于设置程序链接的起始地址
u-boot.lds文件
- include/configs目录下beaglebone.h文件 beaglebone开发板头文件,寄存器参数设置
额外记录
uboot移植:首先在想对应的配置头文件中打开或添加想对应的宏定义支持,再在板极初始化(第二阶段初始化过程中)代码中添加需要支持功能的初始化函数。
注:如果初始化函数对应的板版本不兼容或者不存在的话,得自己编写。
书籍记录:
从庖丁解牛说uboot如何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