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五)

为了让程序灵活点,作者觉得把什么320X200这些数据直接写入程序,不如让程序自己获取。

所以就引入了结构体,指针。用指针直接在内存中获取这些数据

(如程序里的这句:

Binfo_scrnx = (short *) 0xff4;

)。

对于结构体和指针我就不细写了,有C语言基础的人都知道。

因为已经进入了32位模式,所以不能再用bios写好的中断程序给我们输出字符了,要手动了!

用像素点描出图形。

字符可以使用8X16的长方形像素点来表示,转变为16进制就是这样:

    static char font_A[16] = {

                   0x00, 0x18, 0x18, 0x18, 0x18, 0x24, 0x24, 0x24,

                   0x24, 0x7e, 0x42, 0x42, 0x42, 0xe7, 0x00, 0x00

         };

有了这些内容,就可以使用for循环,来描绘字符了。

二维屏幕和一维的地址换算关系如下:

addr = 0xa0000 + x + y * 320
void putfont8(char *vram, int xsize, int x, int y, char c, char *font)

//vram就是0xa0000 ,xsize就是320,然后x,y就是屏幕的坐标。
for (i = 0; i < 16; i++) {

              p = vram + (y + i) * xsize + x;

              d = font[i];

              if ((d & 0x80) != 0) { p[0] = c; }

              if ((d & 0x40) != 0) { p[1] = c; }

              if ((d & 0x20) != 0) { p[2] = c; }

              if ((d & 0x10) != 0) { p[3] = c; }

              if ((d & 0x08) != 0) { p[4] = c; }

              if ((d & 0x04) != 0) { p[5] = c; }

              if ((d & 0x02) != 0) { p[6] = c; }

              if ((d & 0x01) != 0) { p[7] = c; }

       }

0x80换成二进制就是10000000

0x40 就是01000000  这个循环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

它就是判断8位到底哪几个位要打印。

比如: 11111000 先和100000000 进行与操作 那就是 10000000然后p[0]就被描绘上了颜色。

因为字符串太多,自己一个个设计过于麻烦,所以作者引入了一个字体。  hankaku.txt

他通过编译器编译会产生二进制文件,和我们之前描述A的差不多,然后一共是4096个字节。

那么就可以在C语言里使用这个文件了 :

 Extern char hankaku[4096];

其中字符都是按照顺序排列的,A这个字符位于第65个位置。我们知道每个字节占了16位

所以A就在hankaku[65*16]这里开始! 也就是书上的0x41*16也就是 ‘A’*16

作者进一步封装,写了能处理字符串的函数。

接着又介绍了 sprintf。

接下来画出鼠标的过程和上面如出一辙。

对于GDT,IDT的介绍留到明天吧!

时间: 2024-10-25 16:45:50

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五)的相关文章

多定时器处理1(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

自认为写过很多MCU程序,但总是回头想想,我所了解的MCU编程思想大体有两种,其中具体的想法我得再找时间写下来. 总想总结出一个可扩展的,易移植的写法,但能力还没到这个层次.但<30天自制操作系统>这本书确实给我了一个思路,就像我已经写过的两篇读书笔记. 将两个独立的内容--FIFO和内存动态管理做到高度模块化,尤其是其中数据结构模型的设计更是我学习的好例子. 今天要学习的设计内容是多定时器处理.原书对这部分的处理讲的很详细,由浅入深,看得我由衷佩服作者,也可能是因为我水平低,稍稍看出点门道来

内存管理(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

今天继续读书笔记,“挑战内存管理”(30天自制操作系统). 为什么对这块内容敢兴趣呢,因为曾经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在STM32程序中想使用队列,可不是上篇讲的FIFO,而是使用了较大的内存空间,又想做队列的顺序存取管理. 在这个队列里用到了malloc,动态申请内存,一开始是直接申请不到内存,后来在启动脚本里更改了设置堆的地址值,可以申请成功,但发现申请几次后,也申请不到内存. 果然MCU级别的程序,内存这块处理起来就没有windows程序那么随心所欲了.讲了这么多,开始正题吧. 1.相关数据结构

单字节的FIFO缓存(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

从今天起,写一些读书笔记.最近几个月都在看<30天自制操作系统这本书>,书虽说看的是电子书,但可以花钱买的正版书,既然花费了金钱,就总得有些收获. 任何人都不能总是固步自封,想要进步就得学习别人的知识,对于程序员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即是学习别人的代码. 今天的标题是“单字节的FIFO缓存”,其实就是做一个FIFO,看名字就知道了.也就4个函数和1个相关结构体,这样的小代码在嵌入式系统中很常用,也会很好用. 1.相关数据结构体 struct FIFO8 { unsigned char *buf;

多定时器处理2(30天自制操作系统 -- 读书笔记)

今天的内容依然来自<30天自制操作系统>这本书. 1.中断处理程序存在的问题,中断处理程序Timer_Interrupt如下: //定时器中断函数 void Timer_Interrupt(void) { int i=0; timerctl.count ++; for(i=0;i<MAX_TIMER;i++) //扫描所有的定时器 { if(timerctl.timer[i].flag == TIMER_FLAG_USING) { timerctl.count--; if(timerct

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一)

刚开始作者叫我们用二进制编辑器,手敲01代码写了个IMG(磁盘映像文件) ,并提供了一些文件 : Run.bat, install.bat这些一个批处理文件,其实就是写好了cmd指令保存到文档里面,方便以后执行. 其中run.bat里面的指令是这样的 : copy helloos.img ..\z_tools\qemu\fdimage0.bin ..\z_tools\make.exe         -C ../z_tools/qemu (稍微解释一下:第一行:copy指令把,helloos.i

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二)

我还以为马大哈的作者忘记解释之前那段好长的汇编代码了,留下这么多疑惑! 第二天作者就交代了:以后再讲,第二天我们先来谈谈程序核心部分的内容吧! 好吧,刚准备欢喜的等着作者解释,没想到他就扔了一大串代码(什么鬼?) ; hello-os ; TAB=4 ORG 0x7c00 ; 指明程序的装载地址,这个指令是和nask编译器说的(伪指令)告诉nask,开始执行的时候,把代码放到0x7c00的地方. ;为什么是0x7c00呢,因为规定了0x7c00-0x7dff是启动区的装载地址. ; 以下用于标准

多定时器处理3(30天自制操作系统 -- 读书笔记)

继续定时器中断处理的改进. 1.定时器中断程序Timer_Interrupt是这样的. //定时器中断函数 void Timer_Interrupt(void) { int i=0; timerctl.count ++; for(i=0;i<MAX_TIMER;i++) //扫描所有的定时器 { if(timerctl.timer[i].flag == TIMER_FLAG_USING) { timerctl.count--; if(timerctl.count == 0) //减得时间到了 {

30天自制操作系统读书笔记(四)

想要在画面里画点什么东西,就需要往VRAM的内存区里写入点什么东西. 但是如何写入呢? 作者先用了汇编: _write_mem8:         ; void write_mem8(int addr, int data); MOV                  ECX,[ESP+4]               ; [ESP + 4]中存放的是地址,将其读入ECX MOV                  AL,[ESP+8]                 ; [ESP + 8]中存放的

《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笔记(12)——多任务入门

<30天自制操作系统>笔记(12)——多任务入门 进度回顾 上一篇介绍了设置显示器高分辨率的方法.本篇讲一下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的方法. 什么是多任务 对程序员来说,也许这是废话,不过还是说清楚比较好. 多任务就是让电脑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如一边写代码一边听音乐一边下载电影). 电脑的CPU只有固定有限的那么一个或几个,不可能真的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所以就用近似的方式,让多个程序轮换着运行.当轮换速度够快(0.01秒),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时"运行了. 多任务之不实用版 我们首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