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吃“转基因食品上可分为挺转派、反转派与基转派。什么是”基转派”?为何要分派?这要从历史的发展讲起。
自从1901年诺贝尔奖开始颁奖,生物学的发展便与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每次颁奖是作为当时生物学发展的标志。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英国维尔金斯、克里克及美国沃森,探明DNA的双螺旋三维分子结构(不妨自己动手做一个物理模型)。这一成就被誉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以此获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从此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
如今的生物学发展,已经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微观方面主要以生物工程(包含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代表,从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宏观方面主要以生态学为代表,解决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不管生物学如何发展,它都是在研究全人类(包含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研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研究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属于微观生物学范畴,即基因工程(基因修饰GM),在我们国内,也叫转基因。
挺转派和反转派把社会公众带入“试吃”活动之中,方向搞错了,应该回到转基因主题上来,讨论“基因转移”(或修饰)问题以及相关事项。基因是如何转移(即基因如何修饰)的?转移(或修饰)基因的宗旨是什么?当然不限于“试吃”。我们属于所谓“基转派”(”基因转移派“),”基转派“的名称由此而来。名不正,则言不顺。
当前,我们“基转派”所需要的是科普基因知识,比如,如何修饰基因?基因能不能修饰?两个不同生物体的基因是不是可以相互“嫁接”?天下所有生物体的基因规格是不是完全相同?基因嫁接的工具是什么?什么是修饰基因的“限制酶“?中国有没有真正的转基因(技术)?真正的转基因大米从何而来?证据是什么?“试吃”活动的转基因大米原本从何而来?国内还是国外?
袁萌
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