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

编写程序代码是一个非常费精力的事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些懒人,在这种情景下,那些所谓的“懒人”,就想方设法的去研究一些简单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轻松,不会那么疲累。无论从古代还是现代,我们总能找到这样的案例。“懒”是一种改变的态度,要善于去发现一些事情,懒得才会有意义。

都江堰在我国是一项重大的古代工程,因此总工程师李冰也就被大家所熟知。华国阳志中有句话“ 僰 蘭 道有蜀王兵 ,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李冰需要带领他的工程队进行开凿 ,这在古代算是非常重大的工程了,他要考虑的事情就非常多了,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这就要求他要提出新的方法,事实上,李冰做到了,火烧石头在开凿的方法让工程轻松了很多。愚公就没想到,从这可以看出时代在进步哈!不管怎么样,李冰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了项目,这么好的点子,他又是如何想到的呢?说出来连我自己都不信,居然是看妻子做饭,闲着没事烧石头在用凉水泼,发现石头变酥。他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懒人做法,谁会闲着无聊做这种事情,看看人家勤劳的愚公,再看看他,所以说“懒人”自会有自己的方法去应对变化,如果李冰是个非常勤劳的人,那么古代工程史上也就不会留下他的名字了,“懒”成就了李冰,让他成为了一个足够伟大的人物,这个事情让我们现代人也找到了很多启示。编写代码时,也就更加的有方法。

一百万行代码可以写在一个文件里。许多程序员为了图方便,总是想找机会将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面,这就应时代而生了单元文件,这个“单元文件”的产生让代码界做出了变革,还是那句话勤劳的愚公是不可能想出这个方法的。首先我们要清楚64k的概念。1 行代码大概(平均)是 30 字节,64k 的源代码是 2184行,如果代码风格好一点,再多一些空行的话,差不多也就是 3000 行上下。也就是说,在 Delphi 1 的时代(以及其后的很多很多时代),程序员把 3000 行代码写到一个文件里,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如果你不让他这样写,还是会被痛骂的呢。所以按照这部分人的思想觉得一百万行代码写在一个文件里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所有的编辑器都要支持,就是这样才会出现了这个单元文件,给写大规模的程序代码的程序员节省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更加方便。

你书桌上的书是乱的吗?相信很多人的书桌都是非常整齐,书桌可以比喻为我们的大脑,而那些书就可以看做知识,每个人都有整理知识的能力,整理自己所学,将他们在大脑中细细分类。如果一个人学了一年的编程,还是很晕乎的话,这个时候就应该思考一下去整理一下的所学了。不要去在意这些细节,可能你欠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一个思考的心,怎么去做,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程序=算法+结构+方法,方法是一个人的编程的精髓,该如何去发挥你的能力,怎么去让自己的程序更加实用,这都是“方法”。程序设计员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我们的大脑是我们最好的战友,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有办法去解决,相信自己,去找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时间: 2024-08-05 17:16:12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大道至简之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

在大道至简的第二章中,他的引例是李冰凿山,这个故事与第一章中的愚公移山产生了很鲜明的对比.愚公“碎石击壤”,李冰“积薪烧之”:愚公人少且工程实现预期时间很长,但李冰带领了上百号人,且必须在短时间内显示目标.两者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人勤奋固然很好,但是倘若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寻求方法,其实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并且能过使方法更加广为流传.正如愚公与李冰两人移山的方法,后代的人们肯定更多的去使用李冰的方法去尽快实现目标.这也是我们编程的要义所在:优化. 何为优化,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被很多次

《大道至简》之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我自己是河南济源人,所以从小就对愚公移山的故事非常的熟悉.愚公移山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他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在坚定不移地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但是,<大道至简>里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一个道理: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愚公会凿,李冰会烧.从小,家人给我讲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多在讲它的日积月累.勤奋苦干的精神—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说实话,读完该章,真的有很多启示与启迪,这都是在平时日常生活中探索不到的…… 该章首先点明懒人造就了方法.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所告诉我们的不只是表面浅显的道理,而应该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去解决,而是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懒人并不是懒,而是遇到事情懂得去思考问题,从而可以轻松的解决.书中提到李冰强于愚公在于李冰用烧山碎石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山“搬走”,而愚公虽然很勤劳,条件越艰难,自己越发勤快,就越发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只是也只能一点一点的搬.如果将愚公看作一个团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

任何事情如果有了好的方法那么效率就会提高,就会很快完成一项大的工程,而好的方法的创始者必定是因为不想长时间的去做才创造出的可以省时省力的方法,所以懒人造就了方法.当然这的懒人并不是指的整天无所是事的人,而是不想耗费太长时间去完成一项工程,而是想省时省力高效率做事的人. 愚公移山,愚公“碎石击壤”,日复一日,非常勤快,今天可以比昨天多凿一倍的石头.“吾今胜昨倍许,明胜今倍许,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快.”,愚公很勤快,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终有一日,山

《大道至简》 第二章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本书第二章由李冰凿山引出了“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战国时期,李冰在造都江堰时在成都凿出了离堆.说法不一,一说是李冰在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凿了一个大口子,叫宝口瓶,而凿的石头就堆成了离堆.另一说,则是李冰的确是凿了一座崖,但是是在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至于到底在哪儿凿的山,史学家都说不清楚,但确实是凿了一座山,方法是“(因)其崖斩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但为何同是战国时代的人,愚公和李冰凿山的方法大不相同,并且李冰的方法比愚公更上一层呢.这是方法不同的原因.为何李冰会想到这种烧山的方法呢,

《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读后感)

何为“大道至简”?在周爱民的<大道至简>一书中给出的大道至简的解析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些招数或者方法. 前几天我把这本书的第一章用伪代码的形式写了一篇读后感,今天我就写写这第二章的读后感吧.第二章的标题是:是懒人造就了方法.为什么是懒人造就了方法呢?作者用战国时期的李冰凿山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史记中说是“蜀守冰凿离堆”,是说李冰在成都的时候凿出了离堆.一说是李冰将都江堰附近的玉垒山凿了一个大口子,叫宝瓶口,而凿的石头就堆成了离堆.另一说,则是李的确是凿了一座“(溷

《大道至简》第二章读后感--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何为“大道至简”?在周爱民的<大道至简>一书中给出的大道至简的解析是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些招数或者方法. “僰蘭道有蜀王兵,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破,(冰)乃积薪烧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一人叫李冰,他干了一件事情与愚公类似,那就是凿了一座大山,然而凿山的过程却与愚公相去甚远.愚公历代子孙去凿穿了山而李冰以火烧石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李冰又是为什么会用“烧”这种方法来碎石的呢?如果李冰也象愚公那样日复一日地督促着他的团队凿石开山,那他一定没有时间来学习.寻找或

大道至简《懒人造就了方法》读后感

今天又阅读了<大道至简>第二章--是懒人造就了方法,在生活中,“懒人”常常被讥笑,“懒人”更是不收欢迎.而劝人勤奋的名言典故却数不胜数.而在书中“懒人”有其特殊的含义,从中我明白了“懒人”,懒人必有懒人的方法,高明之处,过人之处. 这一章将“愚公移山”和“李冰凿离堆”的故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同样的都是战国时代,愚公和李冰同样是开山,却运动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他们的比较,明白了这样一件事: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愚公的所有精力都花费在凿山方面,所以他并没有精力放在思考上,只能靠体力来做成事情,到最后

读《大道至简-- 第二章 是懒人造就了方法》 有感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无不是靠这些“懒人”. 懒人造就了方法,这句话一点也没错.突然间想想那些聪明的人,大多都是懒人.因为想得多,所以做得少.因为想得多,所以思维得到了锻炼,变得越来越聪明.懒人造就了方法,当一件事情需要很大功夫才能做完时,勤快人想得是马上去做,尽快完成,而懒人想得是怎样做省力,怎样做最节省时间,此时懒人创造了一系列的方法.越勤快,越没有机会找到更快的方法.因为勤快人的脑子里想的并不是方法相关的东西.很多时候,做一个懒人还是很有必要的. 愚公和李冰同样是在凿山,但是愚公每天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