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报告分析
学习过破解的朋友一定听说过W32Dasm这款逆向分析工具。它是一个静态反汇编工具,在IDA Pro流行之前,是破解界人士必然要学会使用的工具之一,它也被比作破解界的“屠龙刀”。
但是即便是这么一款破解界的“神器”,竟然也是存在着缓冲区溢出的漏洞的。可见,它在破解无数程序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被“黑”的风险。那么我们可以首先分析一下漏洞报告:
####################################################################### Luigi Auriemma Application: W32Dasm (was http://www.expage.com/page/w32dasm) Versions: <= 8.93 (8.94???) Platforms: Windows Bug: buffer-overflow Exploitation: local Date: 24 Jan 2005 Author: Luigi Auriemma e-mail: [email protected] web: aluigi.org ####################################################################### 1) Introduction 2) Bug 3) The Code 4) Fix ####################################################################### =============== 1) Introduction =============== W32Dasm is a cool and famous disassembler/debugger developed by URSoft. It has tons of functions and, also if it is no longer supported by long time, it is still widely used by a lot of people. ####################################################################### ====== 2) Bug ====== The program uses the wsprintf() function to copy the name of the imported/exported functions of the analyzed file into a buffer of only 256 bytes, with the possibility for an attacker to execute malicious code. ####################################################################### =========== 3) The Code =========== Exploiting the bug is very simple, all you need is to get an executable and searching for the name of an imported or exported function to modify. I have written a very simple proof-of-concept that overwrites the return address with 0xdeadc0de: http://aluigi.org/poc/w32dasmbof.zip ####################################################################### ====== 4) Fix ====== No fix. This program is no longer supported. #######################################################################
依据上述漏洞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漏洞所出现的版本为8.93版及以下。漏洞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软件在分析目标程序时,使用了wsprintf()这个函数用于复制导入/导出表的信息,而目标缓冲区的大小只有256个字节,这就给攻击者提供了执行恶意代码的机会。而利用这个漏洞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找一个可执行文件(PE文件),然后找到它的导入或者导出表进行修改就可以了。
定位漏洞出现的位置
尽管通过以上漏洞报告,我们大致知道了程序的问题所在。但是就如同现今大部分的漏洞报告一样,报告中的内容还是比较少的,很多东西需要由我们来亲自研究一下才能够确认。而且亲自动手,也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当然在这里,我们无需从零开始进行研究,依旧是要以上述漏洞报告为基础。
首先利用OllyDbg载入W32dsm89.exe这个程序,然后按下“F9”让程序运行起来。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漏洞出现的原因是因为wsprintf()这个函数不恰当利用造成的,因此这里我们需要在程序中搜索这个函数。可以在反汇编代码区域单击鼠标右键,选择“Search for”下的“All intermodular calls”:
图1
然后再键入想要查找的函数名称。不过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存在着很多个wsprintf(),现在我们想知道究竟哪个函数才是出问题的位置,那么可以在任意一个wsprintf()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Set breakpoint on every call to wsprintfA”:
图2
然后程序中只要是出现了调用wsprintf()的地方,都会被下了断点:
图3
那么我们下一步就是确定究竟是哪个位置出了问题,换句话说,这里我想要查找的是用于拷贝导入/导出表的wsprintf()。
现在需要将W32Dasm激活,也就是用它分析一个可执行文件,这样当它调用wsprintf()的时候,OD就会帮我们断下来,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析。这里我让W32Dasm分析的是Strings.exe这个程序。载入后,W32Dasm会卡住不动,说明OD已经帮我们断在了第一个wsprintf()的位置。可以在OD中查看一下这个位置的wsprintf()函数:
图4
很明显可以发现,由于这个wsprintf()的格式化参数为”%lu”,也就是无符号长整型,说明它复制的并不是字符串,所以可以略过,按F9继续执行。直至找到参数为“%s“的调用位置:
图5
可以发现,尽管这次的参数是字符型,但是EDX,也就是欲拷贝的字符串为“C:\strings.exe”并不是函数名称,说明这个位置也不对,所以继续按F9运行,直至执行到地址0x0045D8DB处:
图6
可以看到此时所拷贝的字符串为“GetFullPathNameA”,那么基本就可以确定是这里了。不妨用数据窗口看一下EDX中所保存的饿地址中的内容,然后再留意一下EAX中的函数,此时按一下F9:
图7
可见,此时EAX中保存的是即将要拷贝进缓冲区的函数名称,而EDX中保存的还是上一个函数名称,这通过数据窗口也能够确认。那么至此我们就可以确定出现问题的wsprintf()就是在这里了。
分析出现漏洞的缓冲区空间
函数名称所要拷贝到的缓冲区的地址,就保存在wsprintf()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中,也就在EDX里面,它的值为EBP-FC,即0x0065BEE0-0x0FC,即0x0065BDE4这个地址处。那么这个缓冲区的大小就是0x0FC+0x04(EBP)=0x100,也就是十进制的256。这与漏洞描述中的缓冲区的大小是一致的。
图8
可见保存着返回地址的位置为0x0065BEE4,正常情况下,程序调用完毕后会跳转到0x00457EC0的位置继续执行。分析至此,漏洞的利用方式也就很明了了。根据我们之前的课程所讲的内容,第一种方式可以将这256个字节的缓冲区空间的下面四个字节覆盖为jmp esp,然后将ShellCode写入返回地址的下方。第二种方式就是直接将ShellCode写入这个缓冲区,然后将返回地址覆盖为缓冲区起始的地址。那么究竟哪种方式更加适合于W32Dasm,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够知道。
手动解析导入表
对于本程序来说,为了能够利用这个漏洞,我们可以构造一个畸形的可执行文件,把位于导入/导出表中的函数名构造得非常长,这样如果用户使用W32Dasm来载入我们所构造的畸形文件,就能够触发漏洞,从而在目标系统上为所欲为了。所以说在植入ShellCode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一下PE结构中的导入表的知识。
在可执行文件中使用其他DLL可执行文件的代码或数据,称为导入或者输入。当PE文件需要运行时,将被系统加载至内存中,此时Windows加载器会定位所有的导入的函数或数据,并将定位到的内容填写至可执行文件的某个位置供其使用。这个定位是需要借助于可执行文件的导入表来完成的。导入表中存放了所使用的DLL的模块名称及导入的函数名称或函数序号。
描述导入表的结构体是IMAGE_IMPORT_DESCRIPTOR,被导入的每个DLL都对应一个IMAGE_IMPORT_DESCRIPTOR结构。也就是说,导入的DLL文件与IMAGE_IMPORT_DESCRIPTOR是一对一的关系。IMAGE_IMPORT_DESCRIPTOR在文件中是一个数组,但是导入信息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导入表的个数,而是以一个导入表中全“0”的IMAGE_IMPORT_DESCRIPTOR为结束的。导入表对应的结构体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DESCRIPTOR { union { DWORD Characteristics; DWORD OriginalFirstThunk; }; DWORD TimeDateStamp; DWORD ForwarderChain; DWORD Name; DWORD FirstThunk; } IMAGE_IMPORT_DESCRIPTOR;
对于这次的实验来说,我们重点关注的是OriginalFirstThunk这个字段,它包含导入名称表的RVA,或者可以理解为它所指向的就是真正的导入函数的位置。该字段指向一个名为IMAGE_THUNK_DATA的结构体,该结构体的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_IMAGE_THUNK_DATA32 { union { DWORD ForwarderString; DWORD Function; DWORD Ordinal; DWORD AddressOfData; } u1; } IMAGE_THUNK_DATA32;
该结构体的成员是一个联合体,虽然联合体中有若干个变量,但由于该结构体中包含的是一个联合体,那么这个结构体也就相当于只有一个成员变量,只是有些时候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同。每一个IMAGE_THUNK_DATA对应一个DLL中的导入函数。 IMAGE_THUNK_DATA与IMAGE_IMPORT_DESCRIPTOR类似,同样是以一个全“0”的IMAGE_THUNK_DATA为结束的。当IMAGE_THUNK_DATA值的最高位为1时,表示函数以序号方式导入,这时低31位被看做一个导入序号。当其最高位为0时,表示函数以函数名字的字符串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时它的值表示一个RVA,并且指向一个IMAGE_IMPORT_BY_NAME结构:
typedef struct _IMAGE_IMPORT_BY_NAME { WORD Hint; BYTE Name[1]; } IMAGE_IMPORT_BY_NAME, *PIMAGE_IMPORT_BY_NAME;
该结构中的Hint字段表示该函数在其所属的DLL中的导出表中的序号。该值并不是必需的,一些连接器为此值赋以0值。而Name字段表示的是导入函数的函数名,是我们需要修改的对象。
那么既然知道了以上的理论知识,下面就开始手动地来解析一下strings.exe这个程序的导入表,这里我使用的是LordPE这款软件。首先打开LordPE,然后点击位于右边的“PE Editor”按钮,载入strings.exe这个程序。再点击位于右边的“Directories”按钮,打开“Directory Table”对话框:
图9
这里我们只关注“ImportTable”这一行的内容,这里点击“L”按钮,打开“Structure Lister”对话框:
图10
可以看到OriginalFirstThunk的值为0x00012A74,它是一个相对虚拟地址,我们需要把它换算为文件偏移,还好LordPE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功能。回到“PE Editor”对话框,单击右侧的“FLC”按钮,然后在RVA中输入“12A74”进行换算:
图11
可以看到换算完之后,文件偏移为0x00011074,选择右下角的“Hex Edit”,查看位于该位置的十六进制数值:
图12
可见这个位置的值为0x00012CBC,根据之前的分析,由于这个数值的最高位是0,因此它保存的就是函数名称字符串所在的RVA,所以还需要进行换算。换算完之后,得到的文件偏移为0x000112BC,查看该位置的数据如下:
图13
由右边解析出来的字符可以知道,这里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导入函数的位置,第一个函数正是我们刚才用OD发现的第一个函数GetFullPathNameA,而它前面的0x01F8则是函数的序号。那么对于导入表的手动解析完毕,下面就是对其进行修改了。
植入ShellCode
之前讲过两种跳转到ShellCode的方式,这次我打算再介绍一种。首先给大家看一下这次所编写的ShellCode:
char ShellCode[] = "\x90\x90\x90" "\x33\xDB" // xor ebx,ebx "\xB7\x04" // mov bh,4 "\x2B\xE3" // sub esp,ebx "\x33\xDB" // xor ebx,ebx "\x53" // push ebx "\x68\x69\x6E\x67\x20" "\x68\x57\x61\x72\x6E" // push "Warning" "\x8B\xC4" // mov eax,esp "\x53" // push ebx "\x68\x2E\x29\x20\x20" "\x68\x20\x4A\x2E\x59" "\x68\x21\x28\x62\x79" "\x68\x63\x6B\x65\x64" "\x68\x6E\x20\x68\x61" "\x68\x20\x62\x65\x65" "\x68\x68\x61\x76\x65" "\x68\x59\x6F\x75\x20" // push "You have been hacked!(by J.Y.)" "\x8B\xCC" // mov ecx,esp "\x53" // push ebx "\x50" // push eax "\x51" // push ecx "\x53" // push ebx "\xB8\xea\x07\xd5\x77" "\xFF\xD0" // call MessageBox "\x53" "\xB8\xFA\xCA\x81\x7C" "\xFF\xD0" // call ExitProcess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x90" "\x79\x5b\xe3\x77" // Return Address "\xe9\xf7\xfe\xff\xff" // jmp back
这次的ShellCode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虽然我依然将返回地址覆盖为了jmp esp的地址,但是在返回地址的下方,也就是程序跳到esp的位置后,所执行的语句为“\xe9\xf7\xfe\xff\xff”,也就是jmp back。那么这个jmp back是什么意思呢。其实jmp指令(E9)后面所跟的是一个偏移地址,这里我是想让程序跳转一定的偏移,即缓冲区的前端去执行指令,这里该偏移的大小为“0xfffffef7”。那么这个值是怎么计算得来的呢?结合之前的分析可以知道,jmp
back这条指令所保存的地址为0x0065BEE4,由于jmp back本身长度是5,那么就令0x0065BEE8加上5,即0x0065BEED,然后我们的目标地址,也就是我们想要跳到的位置为0x0065BDE4,那么就用0x0065BDE4减去0x0065BEED,结果为0xFFFFFEF7。因为计算机是小端显示,因此写成ShellCode需要反向来写。请大家注意的是,由于我这里的函数地址采用的是硬编码的方式,所以大家在亲自动手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先获取自己系统上真实的函数地址,或者采用我们上节课所说的通用的ShellCode。
载入畸形PE文件
现在单独打开W32Dasm,然后载入我们所修改的畸形的strings.exe文件:
图14
可见漏洞已经被我们成功利用,并且单击“确定”后,程序也正常退出,说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