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第10,11,12章读后感

第十章;

典型场景和典型用户。开发一个软件,我们要为客户考虑。典型用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典型用户往往描述了一组用户的典型技巧丶能力丶需要丶想法丶工作习惯和工作环境。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我们(设计者/开发者)往往会以自己使用产品的习惯和对软件行业的熟悉程度出发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搞一个“典型用户”会强迫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用户到场景的实现,从场景到任务。

第十一章;软件设计与实现

从Spec到实现。1,估计开发任务所需时间。2,写代码。3,看效果,写设计文档。4,按照设计文档和代码指南进行自我复审,重构代码。5,创建或更新单元测试。6,进行单元测试。7,得到一个测试的版本,交给测试人员测试。8,修复测试人员发现的问题。9,根据问题,完善单元测试。

第十二章;用户体验

5W1H方法可以判断是否是一个好设计。who;谁是你的目标用户?when;他们会在什么时间使用你的产品?where;目标用户会在哪里和你的产品交互?what;你的产品是什么,用户的期待是什么?why;用户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产品?他们的动机是什么?how;用户如何与你的产品发生交互的?

时间: 2025-01-04 23:29:19

构建之法第10,11,12章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构建之法》第11,12章读后感

第11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1.  关于小飞拿到spec之后做的估计开发任务所需时间,他是根据以前同类任务所需花费的实际时间以及其他同事的时间估计的.以现阶段我们学生的角度,该如何估计一个项目开发所需时间呢? 2.  修改集是什么?集成是什么意思?怎么样才是集成呢? 3.  每日构建是什么意思呢? 每日构建意味着自动地,每天,完整地构建整个代码树.(译者按:"代码树",原文为source tree,        意思是将整个项目源代码的目录,子目录,文件的位置尽可能事先固定下来,这样在

阅读《构建之法》第10,11,12章

在10.3中提到团队开发定制开发计划 但我们在现实中不断遇到的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况,有技术层面的,有系统冲突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如何才能从一开始就定制一个永恒不变的计划 在11.2.4中有宽严皆误一说 我认为宽一定会助长消极情绪,倒不如在把时间直接分为两部分前面严直到完成百分之80-85为止再去放松造各种改进直到收尾. 在12章用户体验中 现在的用户都很精明 尤其中国情况 在乎面子,在乎是否收费,对界面重视 ,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国开发者首要关注的问题,国内都走不通,怎么走向世界

阅读10,11,12章

第10章 本章主要讲的是典型用户与场景,那么怎样定义典型用户? 答:(1)名字(越自然越好). (2)年龄(不同年龄和收入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 (3)收入. (4)代表的用户在市场上的比例和重要性(比例大不等同于重要性高,如付费的用户比例较少,但是影响大,所以更重要). (5)使用这个软件的典型场景. (6)使用本软件/服务的环境 (在办公室/家里/沙发/床上/公共汽车/地铁…). (7)生活/工作情况. (8)知识层次和能力(教育程度,对电脑.万维网的熟悉程度). (9)用户的动机.目的和困

阅读第10.11.12章

第10章: 什么是功能驱动?FDD需要怎么弄? 第11章: 问题: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是在做四则运算APP,如果按照这章的步骤走下去,每天都要进行进度更新,和每日会议还有每日构建的,会不会不太符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毕竟我们的所有时间不能只为一门课程服务,还要大量的时间花在其他的课程上呢. 第12章: 设计用户体验的目的在哪里体现?

《构建之法》之第一二三章读后感

读<构建之法>这本书就像读故事书那样,耐人寻味,又很多故事和经验都是源自作者本身,读起来很有趣,并不会像其他书那样的枯燥乏味. 这本书的第一章——概论,为我们解释什么是软件,什么是软件工程,读完这章对这些概念有一定的认识这章让我明白,代码不能盲目的敲,好的软件并非两三天内就能赶出来的.在编写程序之前,需要做一系列的分析.设计,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后续还要对软件进行测试.维护等.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能把程序运行,能有正确的结果,那就完成任务了,可这只是整个软件流程的一部分而已. 问题:目前软件工程

&lt;构建之法&gt;10,11,12章的读后感

第13章:软件测试 问题:对于这么多种的测试方法,怎么才能最有效的选取? 第14章:质量保证 问题:很多工程师都把大多数时间花在软件质量上.一成不变是无法创新的.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又得到创新呢? 第15章:稳定和发布阶段 问题:是否要弄一个用户反馈,就是反馈些漏洞的情况并且及时发布更新版? 第16章:IT行业的创新 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对项目进行创新? 第17章:绩效和职业道德 问题:公司都是以绩效和职业道德来恒定员工的吗?

《构建之法》第十六章读后感更正

第十六章IT行业的创新 1.关于灵感.灵光闪现固然重要,很多伟大的发明依靠的就是灵光一现的基础,但是灵光闪现的前提是个人的思考,长时间的思考.完成这一灵光的基础是不断的尝试,提高自己的技术.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灵光变成一个实物而不是空想. 2.关于喜好.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创新,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个长耗时又难以被认可的东西.创新有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许多,个人.面子.优先级等等,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支持在原有材料技术上的"线性发展"--扩充功能等. 3.关于想法.人们接受的并不是好的想法而是他们所需要的

《构建之法》第6~7章读后感和对Scrum的理解

第6章 敏捷流程 “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合.从2001年开始,一些软件界的专家开始倡导“敏捷”的价值观和流程, 他们肯定了流行做法的价值,但是强调敏捷的做法更能带来价值. 敏捷开发原则: 1.尽早并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以满足顾客需求 2.敏捷流程欢迎需求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提高用户的竞争优势 3.经常发布可用的软件,发布间隔可以从几周到几个月,能短则短 4.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该每天共同工作 5.以有进取心的人为项目核心,充分支持信任他们 6.无论团队内外,

《构建之法》之第四章读后感

<构造之法>第四章主要讲一些两人合作前的基础,以及两人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两人合作是两个人的不断磨合.适应.与进步. 本章大篇幅讲了两人合作需要的准备,例如代码的规范,这非常重要,如果你的代码,只有你一个人看得懂,这十分不利于团队合作,再好的代码,不能被别人知道,这还是一个不好的程序,因此代码规范非常重要.优秀的代码应该遵守的原则是:简明.易懂.无二义性.我们在规范代码时要注意缩进.行宽.括号.断行.空号等的规范与使用.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写代码的习惯,注意程序的命名,我们要用英文命名,不能随便

构建之法第六、七章读后感

第六章 Scrum 是一个用于开发和维持复杂产品的框架 ,是一个增量的.迭代的开发过程.Scrum包括了一系列实践和预定义角色的过程骨架.Scrum中的主要角色包括同项目经理类似的Scrum主管角色负责维护过程和任务,产品负责人代表利益所有者,开发团队包括了所有开发人员. 敏捷流程一共有4步: 第一步:弄懂需求与任务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第二步:想要学会把一个任务从产品层级的描述逐步细化到技术实现层面,那么技术能力和交流能力尤为重要的,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分配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高效完成. 第三步:个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