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长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想从一个程序员的角度来谈谈这篇文章。
观感
先说观感,这篇文章可以说真的是非常鞭辟入里了。笔触客观,分析得道。
token
- Token本质上是区块链内定义的状态变量,转账过程保证双方状态同时更新,token总量不变,不会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结算在途资金或结算风险。
- 目前大部分智能合约都是针对token的复杂操作。例如定义、发行、销毁、投票、转让、奖励、抵押、冻结和解冻实则都是转账操作。
- 区块链的信息分为与token有关系和没关系两部分,有关系的是要被检验,共识。而没关系的只是单纯记录,只意味着信息不可篡改,没有提升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比如,比特币节点会检验随机数(nonce)是“挖矿”问题的解,以及区块中的交易在数据结构、语法规范性、输入输出和数字签名等方面符合预先定义的标准。但对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TheTimes03/Jan/2009Chancelloronbrinkofsecondbailoutforbanks”,节点不会也没有能力验证这句话的真实准确性。
比如,比特币共识决定了截至某一区块,各地址对应的UTXO数量以及地址之间转让比特币的记录。而区块链内与Token的状态或交易等无关的信息基本不属于共识的范围。
替代货币
token替代货币,看似距离已经很近。
- Token没有负债属性(无法超额抵押);
- 按同一规则定义的Token是同质的,并可拆分成较小单位;
- Token在不同地址之间的转让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机构;
- 非对称加密可以保证Token持有者的匿名性;
- 区块链共识算法和不可篡改的特点可以保证Token不会被“双花”(doublespending);
- 可以由规则定义Token的总量上限和发行速度。
但关键点还是价格稳定,性能提高,方便快捷,才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形成良性循环。目前稳定价格的策略有两种:
- *以法定货币为准备金1:1发行稳定加密货币的方式,相当于货币局(currency board)制度。实操性比下面强,但运营成本高。
- “算法中央银行”模式(algorithmic central bank),模仿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和回收以加密货币计价的债券来调控加密货币供给量,以实现加密货币价格的稳定。其他博文中有一篇专门讲了这种操作是如何程序化的:《EOS标准货币体系》
反洗钱
token货币化另一个挑战是反洗钱,加密货币洗钱是指应用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和全球性,使得违法所得的来源和性质难以追溯。
- 置入(placement),将不法获取的法定货币转换成加密货币。一些加密货币交易所没有采取实名制,会给置入环节带来很大便利。
- 分流(layering),使用混币(mixers)、合币(coinjoin)和翻洗(tumblers)等技术以及区块链内地址的匿名性,将加密货币在多个地址之间转移,使其来源难以追溯。
- 整合(integration),将“洗干净”的加密货币整合并转到“干净”地址上,再转换成法定货币或商品。以ZCash、Dash和Monero为代表的加密货币使用了零知识证明、环签名等匿名技术,会增加反洗钱难度。此外,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标准不一、信息难共享,也会增加反洗钱的难度。
token的两种角色:
Token在这类平台型项目中可以兼具两种角色:首先是项目启动时的融资工具,体现为初始代币发行(initialcoinoffering,简称是ICO);其次是平台内经济活动的支付工具。这两种角色集一身造成了内在的不稳定性。
ICO已被证伪,成为投机者的收割机。平台内经济活动的支付工具除了平台业务流程的保证还需要token本身的抗炒作,防风险机制,否则token关联越重要的业务,就会招致越彻底地攻击。
去中心化的讨论
不要迷信去中心化,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要适当结合中心化系统来做,否则无法落地。
共识
共识 ≠ 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或实现了共同信念
- 机器共识,分布式计算中对等节点的数据一致性。
- 治理共识,不同利益群体在一定治理规则下商量得到一个最终解决办法。治理共识是人的共识,最重要的是意见要收敛,讨论要结果。
- 市场共识,无形之手的控制,例如公开发布的token往往是受市场所控剬,想割别人韭菜的自己成了韭菜,不是个人能够控制的。
市场共识体现在市场交易形成的均衡价格中。
去信任
去信任 ≠ 没有信用风险
Alice向Bob支付比特币购买Bob的货物,这一过程无需两人之间有任何了解,也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机构,就可以在区块链内有保障地进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去信任的真正含义。
然而,区块链目前只能做到一手交钱,“货”往往是链外进行的,如果没有第三方授信机构负责,是否能够保障交货有很大问题。况且还有什么与实物不符,质量问题等等,可以通过不可篡改账本来解决,那又回到了源头写入的可信度问题以及如何仲裁与执行的问题。
区块链治理
区块链是通过token治理,可以通过转账来获得某个组织机构的股份,股份参与治理,例如投票,分红,回购等。短板也是明显的:
- 由于token本身的价格不稳,可能衍生二级市场搅局,治理的能力将大打折扣。
- 智能合约期望重现金融领域的治理工具(例如贷款、债券和衍生品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真实世界中的监督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破产程序,债权人义务约束,债转股优先清算,对赌条款等,这些内容实现复杂。由于没有有效预言机模型,因此目前都没有通过智能合约来实现。
- 投融资双方的治理环境由于token的快速变现而打破,股权锁定、退出机制的缺乏使得各种投机、欺诈和炒作的ICO乱象频发。
- 链内治理(on-chaingovernance)和链外治理(off-chaingovernance)的结合问题。其实正如字面含义,这两种治理角度是对立的,例如链内治理讲究匿名性,去信任以及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而链外治理是真实身份、KYC,风评信用,历史评定等。区块链的发展必将走出一条内外结合的治理路线。
智能合约
- 预言机方案无法确定,除非智能合约能够与中心化系统交互。那又回到了去中心化的讨论。
- 债务执行问题,与现实环境相同的是,当智能合约的一方违约,纵然是机器执行违约责任,也无法确定违约方是否提供足量的赔偿金,或是其他有效抵押物。
- 不完全契约,与现实环境相同的是,合约一定不能包含全部条款,毕竟没有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智能合约也需要在空白条款触发时落入链外的仲裁行为。
安全和性能
关于区块链的“三元悖论”,即没有一个区块链系统能同时具有准确、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这三个特征。
- POW浪费算力的行为保证了稳定性,但丢掉了性能,浪费了能源。POS虽然提高了效率,但降低了去中心化以及稳定性。
- 挖矿经济学,“空块”对于物理空间的浪费,以及“孤块”对于算力的浪费。挖矿的奖励要通过何种形式来体现。比特币是矿工费,以太坊是gas费,EOS是出块节点按出块数量计费。无利不起早,没人愿意免费贡献算力和存储空间,这是个与用户博弈的过程。
- 要对公有链的大规模应用持怀疑和审慎态度,企业和政府在数据安全方面有比公有链更便宜的技术。
- 性能瓶颈依然明显,纵然换成更加中心化的DPOS,平均tps也很难赶上visa的1667。
应用方向
文中给了一个图介绍了目前区块链的应用方向。
- 无币区块链,只是记录公共账本,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同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
- *不公开发行的token,代表链外的资产或权利。这是本人认为目前具备发展潜力的一个方向。
- 必要条件是token的价值稳定,价值稳定的代价是巨大的,替代货币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因此这条路可谓是前怕狼后怕虎。
- DAO,分布式自治组织,代替传统组织、机构、公司的模式。这个方向无疑是更加高远的。但要实现它的前提更多,可能文中提到的“地基”问题都要解决了才能盖这个"“高楼”。
第二类应用以Token代表区块链外的资产或权利,以改进这些资产或权利的登记和交易流程。但Token是否对应着区块链外的资产或权利,以及Token的状态和交易是否对区块链外的现实世界有约束力或影响力,取决于区块链外的法律和制度是否赋予Token以超越区块链的内涵。在这类应用中,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和数字票据等场景的应用值得关注。此时,Token代表了某一核心机构的债权并在供应链中充当内部结算工具。Token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轧差后替换成核心机构对这些企业的负债,能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而核心机构发挥类似中央交易对手的功能,负责Token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兑换。这些场景中的Token相当于王永利(2018)提出的网络社区代币或商圈币概念,Token的应用价值则取决于场景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我总结来看就是:第一种做着玩,第二种要深耕细作,其他两种先不要着急做。
展望
毕竟文中提到了全体加密货币的市值约2035亿美元,客观来讲,区块链问题是很多的,但面对这么大的市场,仍旧引用文章的原话,我们需要持续的研究和试验。
总结来看,目前情况下的区块链应用,有几点是避不开的:
- 中心化系统,连接业务系统,DAPP与中心化系统的交互,剥离应用中不属于区块链计算及存储的部分。
- 第三方授信平台,公证、追责以及执行。
- 实体仲裁委员会,对于不完全契约的仲裁,规则升级制定。
此外,要先从区块链的私有链和联盟链发展入手,同时跟进公有链性能瓶颈的突破。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vsward/p/992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