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玉衣 西周虢国玉面罩 窦绾玉衣
叶丹洋
玉衣又称“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着的殓服。因为人们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尸,希望可以使尸体得以不朽。《后汉书?刘盆子传》有记载:“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
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赵?墓发现了一件不见于文献记载的丝缕玉衣。该墓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有史记载、规格级别最高的未受盗扰的彩绘石室墓,但是由于墓室进水,玉衣出土时丝线已朽烂,玉片散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专家花了3年时间才成功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是如何的靡费人力和物力。
这件玉衣由2291件玉片组成,分头套、面罩、上身衣、两袖筒、两手套、两裤筒和两鞋共十一个组合体。修复后的整件玉衣长度是1.73米。整衣的片形及其大小是依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而设计的,以长方形、方形为主,还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边形。头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细致,厚薄均匀,两面光滑润泽,边角都有穿孔,以丝线穿缀,里面再用丝绢衬贴加固。头套顶部缝有一块小玉璧。躯干部位所用的玉片有残留的纹饰,多是利用废旧玉器和边角料切成,故厚薄不一。表面用朱红色窄丝带作对角粘贴,组成菱形网格状的地纹,桥梁防腐,http://www.66gkw.com/Product-113.html;,四边再以宽丝带粘贴成纵横方格,各部位边缘处都以丝织物缝合包边,宛若一套精工细作的高级服装,十分规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玉衣”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绘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璧珠玑玉衣”。随后在《后汉书》、《三国志》和《西京杂记》中也有所记述。
玉衣一开始出现就是这么完整的吗?不是的。它最早的样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可能称为玉面罩或玉敷面。考古出土完整的玉面罩在1990年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该面罩由印堂、眉、目、鼻、嘴、下颏、腮及髭须等形状的玉片14片,以及环列周围的梯形、三角形玉片各22枚组成,每件玉片均有一至两个明孔或暗孔,以缝缀织物,再覆盖在死者面部,古书称之为“瞑目”。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也有类似的发现。
到西汉初年,玉衣的形制还不是很完备。山东刘疵墓发现过一件不完整的“金缕玉衣”,只有头罩、一双手套和一双鞋。头罩高29厘米,由面罩和帽两大部分构成。面部造型以玉的色彩搭配和形状显示眼、鼻、嘴的五官形象,给人神秘、安详、沉静的感觉。手套分左右手,长15厘米。脚套的形状为方头、平底、高筒,可以区分左右两脚,左脚套长27厘米,右脚套长28厘米。共计用了1140片青玉片制成。玉片很薄,但质地晶莹细腻,有的背面留有装饰图案。跟赵?玉衣的玉片一样,也是由旧玉佩类玉件改制加工而成的。玉片四角钻有小孔,用金丝以交叉十字的形式连结起来。尽管如此,这还不是和真人形体相同的完整的金缕玉衣。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可能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是楚王刘戊的金缕玉衣。
已经发掘的汉代的诸侯王陵墓多数都曾被盗。河北满城汉墓――刘胜、窦绾的夫妻合葬墓则非常幸运地躲过盗墓贼之手,出土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中山靖王刘胜死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比赵?(公元前122年)晚了十年。刘胜的玉衣整长1.88米,玉片为岫岩玉,共用2498片玉片,约1100克金丝。玉衣整体的组合和赵?玉衣基本相似,也是由头部、上衣、手套、裤筒、鞋五部分组成,各部分可彼此分离。刘胜的夫人窦绾的玉衣也是使用2160块岫岩玉片,金丝约700克,各部位与刘胜玉衣基本相同,除了衣身的前胸和后背用数块大玉片经包镶、粘贴的工艺制成,这种工艺似乎和赵?玉衣的上衣、两袖筒和两裤筒工艺相同。除了编缀所使用的线材质不同外,上衣的款式也不一样。赵?玉衣的上衣为对襟式,刘胜和窦绾的上衣为圆领套头式。但窦绾上衣的编缀方式却和赵?的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
那么什么人可以在死后穿着玉衣呢?
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皇帝死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公主死后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而受到皇帝恩宠的大臣、外戚往往也会被赐以玉衣作葬服,以示恩典。而这些玉衣一般由汉廷属下的东园匠制作,东园匠官属少府,“主作陵内器物”,也就是说为帝、后制作棺椁和准备一些被称为“东园秘器”的丧葬用品,如黄绵、缇缯、金缕玉匣、饭含之物等。
南越国的王是汉朝中央正式承认的异姓诸侯王,按等级,赵?的玉衣应是银缕玉衣或金缕玉衣,但据史书记载,汉越的政治关系一直都是表里、名实不一,所以猜测赵?既不会请求,而朝廷也未必赐予,只有南越国自行制作了。但为什么不用金缕而用丝缕?真实原因不得而知,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有些学者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的限制,刘姓的王也可以使用金缕,但到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就相对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铜缕。从南越王墓出土一些保有先代遗风的器物的情形来看,南越国的丝缕玉衣可能更多地是遵循早期玉衣的制度。二是丝线材料比金线容易取得,这可能与当时南越王国的丝织手工业发达有关系。在南越王墓中发现了一大批丝织品,一共八大类、二十多个品种,代表了南越国时期丝织业的最高水平,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也很多。汉代名贵的锦、朱砂染的绢、罗等织物都是成匹出土。墓里各种玉、铜、铁、陶器,多有用绢包裹的痕迹,铜熏炉上还有绣花绢、绒圈锦等高级织物,简直到了靡费的程度。可见当时南越国宫廷中丝织品还是很充裕,来源不成问题。
玉衣敛尸的丧葬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于是禁止使用“玉襦玉匣”。或许从此玉衣葬制就被废止了,因为至今尚未发现汉以后的玉衣。
用丝线编缀的“丝缕玉衣”只有一件吗?答案还不能确定。因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出土汉代玉衣或玉衣片的墓葬非常多,达70多座,其中西汉时期的诸侯王、王后及贵族墓就有近40座。但是由于其中一些墓葬遭受严重的盗扰,所出土的玉衣玉片数量多寡不一,多的有数百片,少的仅有几片。当中有些玉衣是用不明织物编缀的,但因为不齐而难以复原。赵?的这套丝缕玉衣是目前这些已发现的完整的、能够复原的汉代玉衣中时代较早的、在形制上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难得一见的丝缕玉衣,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