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从本心,笑斩荆棘找到你的热情所在
成功的最高境界是将工作和游玩的界线淡化。—— Arnold Toynbee
驱逐恐惧。这是大多数人最大的障碍——不自信和害怕失败。你必须要直面并打败它。第一,不要无视和否认恐惧,承认它。 第二,把你恐惧的内容写下来,逼它现身。第三,用心感受,学着和它相处,知道怀有恐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第四,问自己,「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通 常这并不是毁灭性的。第五,做好准备,然后行动。慢慢来,越慢越好,不要去想可能会发生什么——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专注于当下。为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喝 彩,不管有多渺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勇气就是在一次次被拒绝中不断进取被拒绝,也是一种肯定
前些天看到一个老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
(Expect and hope that a quarter of your projects fail. If not, you‘re not taking enough risks. --Adam Smith)
我心里一动,心想这些天,我是不是把个人的失败看得太重了?
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
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
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
(If you aren‘t getting rejected on a daily basis, your goals aren‘t ambitious enough.)
读到最后一句话,我的心豁然开朗。这个夏天挥之不去的一些烦恼,顿时平静了。
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Success is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ing enthusiasm.)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
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在拒绝中,人会更快地成熟。
通过人格的大五模型来判断好员工
组织行为学对项目管理的意义
在大五模型里用五个因素来考察人格特质:
- 外倾性(extroversion):外倾者者倾向于喜欢群居,善于社交和自我决断。内倾者则比较内向,胆小害羞,安静少语。
- 随和性(agreeableness):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
-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高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低责任心的人则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
-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积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平和,自信;而消极情绪稳定性者(神经质的人)倾向于紧张,焦虑,失望和缺乏安全感。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开放性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凡事好奇,具有艺术的敏感性;开放性低的人则保守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
中国IT产业的软件质量危机
今天下午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做国际售后的,他们公司是做国际外包的。在聊到在国外的工作经历时,他深锁了眉头,跟我聊了很多。我把他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四点:
- 签证不规范,为节约成本谎报签证类型,引起他国政府反感,致签证被拒。
- 需求变更流程不规范,客户提出的需求很容易在开发流程中丢失,给客户造成一再拖延的表象。
- 软件质量不高,未经严格测试的软件被流向国际客户那里,致售后人员遭受客户责难。
- 售后人员心态不正,认为客户给的钱少,就应该给次品,造成服务心态不好。
东西学了容易忘?学会跟踪你的知识强化与创造一致性
你应该多久回忆一次?
你多久需要回忆一次取决于你存储的信息及其对你的重要程度。通常,你应该在这些时间回忆:一天结束时,24小时后,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6个月后 以及一年 之后。如果你的系统井然有序,这个应该容易做,在典型的一天你只需要回忆6个文件。我倾向于在周末快速复读旧文件,但这是个人选择,你必须尝试适合你自己 的方式。
如果有我绝对要掌握并熟记的东西,我会在必要时拷贝到新的日期。
一次让我瞬间长大的经历
看着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就好了。不要看着别人的资源流口水,比如说不要看到人家公务员的待遇多好,你就去报考公务员。能够做官的,很快就能做官,因为别人有做官的资源。
所以,假如你没有背景、没有关系,那么只有也只能完全依靠自己了。看看自己的天赋在哪,优势在哪,资源在哪,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优势,才能够在这个人情世故的社会中活得更好一些,也能让自己爱的人活得更舒服些。
程序员,继续做技术还是转型做管理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收入差异。 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似乎在很多的公司中管理职位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技术岗位则收入偏低。 这似乎不太公平,但也确实是现实,这和公司所提供的环境有绝大的关系。
当一个公司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创生多大价值,而是需要靠人力规模来支撑业务的时候,那么就必然是这种局面。
极端来讲,在盖楼的时候,只要达到基本的质量,一个人每天砌200块砖,固然比砌100块要好的多,但相对与大楼而言,多砌100块砖,所多带来的价值有 限。再进一步由于每块砖的价值是固定的,同时一个人每天所能砌的砖也是有限度的,这就会导致砌砖工人,不管多么努力,其收入水平必然会被限制到某一水平之 下,只要他的工作还只是砌砖。这种限度是由这一工作的内涵所决定的。
当然也远不是每个公司都是如此,就和多大池子可以养多大的鱼一样,有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公司情形会不一样。比如说:Google,微软这类公司。
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似乎被无限美化了,每个人都认为管理工作似乎是一条金光大道,但这并不完全正确。管理工作的可流动性可能会非常低,这取决于管理工作的几个特质:
管理工作和人打交道比较多,所以对人员的特质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一个团队非常像机器人,那么在不同公司间管理技能是完全通用的---只有PMP,CMMI这类东西就够了。
但关键问题是人员的特性是多样的,这导致管理人员和被管理人员需要较多的磨合和适应。同时长时间在管理岗位的话,即使是做技术出身,技术能力也会退 化,沟通技能,与上级的信任程度反倒会提高。而这些东西,一旦被归零,到一家新的公司,其价值并不明显。反倒不如擅长算法,擅长某类业务的技术人员可流动 性好。
这也就意味着,管理人员往往与公司的利益绑定的更紧。 既然管理和技术各有利弊,反过来讲恐怕还是适应自己性格更关键一点。
再谈读书与信息的获取、沉淀读书能够增进你的理解力
在我们的阅读范畴中,有很多图书,是不值得精读的,特别是资讯性质的图书,资料
而一本经典的好教材,其定位与资讯类读物则大不一样了,通俗来说,读资讯类读物,是为了知道发生了什么,而读经典的教材类读物,则是为了知道在发生的事情 背后蕴藏的机理。再换句话说,经典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理解力,而资讯类读物,则是为了让人长见识。想要通过读经典教材的过程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就 好比要通过读书的过程,将作者身上所具备的,而在读之前自己身上还未具备的某些能力,特质,吸收过来。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基础, 甚至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注定了要想让自己通过读一本书获得跟作者在这本书所述及的内容上相近的理解力,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思考,习题,实验,乃至于 查找相关资料辨伪存真,相互印证,都是重要的手段。
对于阅读经典教材,我会试着采用如下的方法:
1. 坚持连续的阅读
2. 坚持思考
3. 坚持做题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我很排斥做题,觉得做题实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多年之后,经历过一些认知,学习上的困境,也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我现在的体会是, 做题是一种很有效的巩固所学,扎实所学的方式。只不过,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作题本身在功利方面的回报,容易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弹,以致于个体一旦获得自 由学习的环境以后,会倾向于排斥这种方式了。不通过做题,仅仅思考,是很难确立自己对作者的主要意图的理解是不是存在偏差。而通过做题,往往能发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和盲点,让自己对描述B的理解更接近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原始意图a了。
4. 坚持阶段性地作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