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
(0)Python的基本语法,对于一个学过其他语言的人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要是熟练的应用 和 掌握Python的进阶语法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1)With语句代替try……finally语句;yield语法之生成器generator,序列生成器;函数式编程(Map/Reduce/Filter等 ps:这里的Map/Reduce不是Hadoop的MR)
(3)示例请详见
二:With基本语法
(0)要说With语法,首先讲一讲 上下文管理器
举个例子,你在写Python代码的时候经常将一系列操作放在一个语句块中:
当某条件为真 – 执行这个语句块;当某条件为真 – 循环执行这个语句块;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当程序在语句块中运行时保持某种状态,并且在离开语句块后结束这种状态。
所以,事实上上下文管理器的任务是 – 代码块执行前准备,代码块执行后收拾。
看代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来看看我们通常是如何打开一个文件并写入”Hello World”?
filename = 'my_file.txt' mode = 'w' # Mode that allows to write to the file writer = open(filename, mode) writer.write('Hello ') writer.write('World') writer.close()
1-2行,我们指明文件名以及打开方式(写入)。
第3行,打开文件,4-5行写入“Hello world”,第6行关闭文件。
这样不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上下文管理器?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很小但是很重要的细节:如果我们没有机会到达第6行关闭文件,那会怎样?
举个例子,磁盘已满,因此我们在第4行尝试写入文件时就会抛出异常,而第6行则根本没有机会执行。
当然,我们可以使用try-finally语句块来进行包装:
writer = open(filename, mode) try: writer.write('Hello ') writer.write('World') finally: writer.close()
finally语句块中的代码无论try语句块中发生了什么都会执行。因此可以保证文件一定会关闭。这么做有什么问题么?当然没有,但当我们进行一些比写入“Hello world”更复杂的
事情时,try-finally语句就会变得丑陋无比。例如我们要打开两个文件,一个读一个写,两个文件之间进行拷贝操作,那么通过with语句能够保证两者能够同时被关闭。
(1)with 语句的语法格式如下:
with context_expression [as target(s)]: with-body
这里 context_expression 要返回一个上下文管理器对象,该对象并不赋值给 as 子句中的 target(s) ,如果指定了 as 子句的话,会将上下文管理器的 __enter__() 方法的返
回值赋值给 target(s)。target(s) 可以是单个变量,或者由“()”括起来的元组(不能是仅仅由“,”分隔的变量列表,必须加“()”)。
(2)Python 对一些内建对象进行改进,加入了对上下文管理器的支持,可以用于 with 语句中,比如可以自动关闭文件、线程锁的自动获取和释放等。假设要对一个文件进行
操作,使用 with 语句可以有如下代码:使用 with 语句操作文件对象
with open(r'somefileName') as somefile: for line in somefile: print line # ...more code
这里使用了 with 语句,不管在处理文件过程中是否发生异常,都能保证 with 语句执行完毕后已经关闭了打开的文件句柄。
(3)如果使用传统的 try/finally 范式,则要使用类似如下代码:(用于和with的对比)
somefile = open(r'somefileName') try: for line in somefile: print line # ...more code finally: somefile.close()
比较起来,使用 with 语句可以减少编码量。已经加入对上下文管理协议支持的还有模块 threading、decimal 等。
三:实例说明
(1)with 语句的执行过程类似如下代码块:
context_manager = context_expression exit = type(context_manager).__exit__ value = type(context_manager).__enter__(context_manager) exc = True # True 表示正常执行,即便有异常也忽略;False 表示重新抛出异常,需要对异常进行处理 try: try: target = value # 如果使用了 as 子句 with-body # 执行 with-body except: # 执行过程中有异常发生 exc = False # 如果 __exit__ 返回 True,则异常被忽略;如果返回 False,则重新抛出异常 # 由外层代码对异常进行处理 if not exit(context_manager, *sys.exc_info()): raise finally: # 正常退出,或者通过 statement-body 中的 break/continue/return 语句退出 # 或者忽略异常退出 if exc: exit(context_manager, None, None, None) # 缺省返回 None,None 在布尔上下文中看做是 False
执行 context_expression,生成上下文管理器 context_manager
调用上下文管理器的 __enter__() 方法;如果使用了 as 子句,则将 __enter__() 方法的返回值赋值给 as 子句中的 target(s)
执行语句体 with-body
不管是否执行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异常,执行上下文管理器的 __exit__() 方法,__exit__() 方法负责执行“清理”工作,如释放资源等。如果执行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或者语句体中执行了语句 break/continue/return,则以 None 作为参数调用 __exit__(None, None, None) ;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常,则使用 sys.exc_info 得到的异常信息为参数调用 __exit__(exc_type, exc_value,
exc_traceback)
出现异常时,如果 __exit__(type, value, traceback) 返回 False,则会重新抛出异常,让with 之外的语句逻辑来处理异常,这也是通用做法;如果返回 True,则忽略异常,不再对异常进行处理
(2)另外python库中还有一个模块contextlib,使你不用构造含有__enter__, __exit__的类就可以使用with:(更加实用了)
>>> from contextlib import contextmanager >>> from __future__ import with_statement >>> @contextmanager ... def context(): ... print 'entering the zone' ... try: ... yield ... except Exception, e: ... print 'with an error %s'%e ... raise e ... else: ... print 'with no error' ... >>> with context(): ... print '----in context call------' ... entering the zone ----in context call------ with no error
(3)@property 可以将python定义的函数“当做”属性访问,从而提供更加友好访问方式,但是有时候setter/getter也是需要的
class Parrot: def __init__(self): self._voltage = 100000 @property def voltage(self): """Get the current voltage.""" return self._voltage if __name__ == "__main__": # instance p = Parrot() # similarly invoke "getter" via @property print p.voltage # update, similarly invoke "setter" p.voltage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