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all in AI,这几位中国实业大佬也“坐不住”了

在双十一期间,京东的“无人客服”、苏宁的“苏小语”等智能客服,已然成为电商客服咨询的主力。仅以阿里为例,其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就承担了95%的客服咨询工作。

加上频频在热门综艺上献艺的百度大脑,向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广泛撒钱的腾讯,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们均以高调的向世人展示了其all in AI的魄力。

在互联网思维中频频被颠覆的实体经济大佬们,在这一波AI大战中,又将被颠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一次,它们早已用“低调的奢华”,大举进击AI领域了。

“场景战争”开启,万达、海航、海尔们这样干

今年的数博会上,马化腾说场景是最关键的,有了应用场景,就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发展。

互联网大佬们热衷谈场景,传统行业也让我们看到更多直接落地的场景机遇。

在去年年末,万达曾牵手微软小冰在广州万达旅游城开设了首个微软小冰体验馆。但很快,万达的天平转向了IBM,万达在年初,即开始通过IBM Watson Build,整合零售餐饮、影视娱乐、医疗健康、公共服务以及网络金融服务等资源,以期实现“在2020年以后原则上不再搞重资产而全部为轻资产”。但万达对IBM的过度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在商用上,缺乏更多的定制化扩展能力。

和科技巨头亲密合作的,还有海航。就在10月,海航科技集团旗下正在进行科技战略转型的天海投资就和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进行战略合作,计划围绕智慧航旅、智慧空港、智慧酒店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除与商汤科技外,海航还与IBM、深蓝海域、Avaya等国际顶级科技公司合作,而其自主研发能力也在国际AI竞赛舞台上大放异彩——11月3日,在IBM Watson Build全球总决赛上,以大中华区总冠军晋级的海航科技技术研究院凭借参赛作品“智能云箱”,获得了全球亚军。

此外,其他传统领域也在探索贴近自己场景需求的人工智能实现方案,尤其是被智能硬件冲击最烈的家电行业:海尔出品的可制定多种节能方案的智能热水器、美的出品的能分辨2000多种稻米品种的智能电饭煲,美菱能提示食材过期信息的智能冰箱,均希图从家居场景中,跳出“互联网智能家居=可控制更多家电的语音遥控器“的固有印象。

“人工智能+传统行业”的落子重点在自身已经布局十分充分的线下场景,并且在实用性上,较之客服生态的互联网厂商人工智能走向,有着一定的差异化。

但这并非实业大佬们AI战略的全部。

“距离红利”模式,消费体验仅仅是第一步

实体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和消费者的距离,较之互联网经济更短、更真实,这让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距离红利”。

何为“距离红利”,用通俗的话来说,即是传统企业能够无缝地接触到线下消费者或用户,能比互联网企业获取更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做到真正理解用户对产品、服务的需求,并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产品迭代更新。

相较于聚焦线上服务的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往往更能让消费者或用户在无须更多专业知识或特定经验的前提下,实现“一键式体验”。

举个例子,海航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启用的“人证对比通关”服务,无需办理托运行李的旅客,可直接凭着个人二代身份证前往指定安检通道,一次性办理完值机、登机牌打印和安检流程,将人工值机柜台或自助值机等排队流程进行了简化,正是这种“距离红利”的产物。同时还与商谈科技开展合作,探索智慧机场更多场景落地的可能性。

过去,互联网行业正是通过这种傻瓜式体验完成了诸多颠覆,如360一键杀毒、美图的一键PS等,而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上,如前述智能电饭煲、智能冰箱等,本身即是此类“一键式体验”的一种实现。

而释放的效能如何?依然以机场为例,据GrandViewResearch的报告显示,在数字化、自动化的趋势推动下,到2025年智慧机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50亿美元。

坐拥全球最大空港服务品牌Swissport的海航也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是投资500亿元打造数字化新旅游平台HiApp的战略,还是与商汤科技合作,其场景布局,已然从单纯的乘机服务,逐步扩展到海航拥有丰富资源的酒店、旅游以及金融服务等延伸场景之中,以形成一个富含所有航旅场景的航旅云平台——这只是“海航云“的一个缩影。海航云的使命,实现涵盖海航产业场景的“四流”的智能数据生态。

“无限场景”背后,颠覆生产场景才是关键

360行,行行有场景,真正入局的企业才能够更好的获得深度数据,无论是BATJ还是实业大佬们。但这并非这一波人工智能角逐的关键。此刻人工智能的真正场景重点,已经开始从消费场景跳脱而出,进入生产场景层面。

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聚焦的智能顾投领域,可以看到这种生产场景在人工智能应用后,得到释放的直观呈现。年初,高盛纽约总部有600个交易员岗位被200个电脑工程师所取代,而日本寿险巨头富国生命保险用人工智能取代理赔部30%员工……

此类智能顾投,目前在国内也大量出现,如前不久在美上市的趣店发布Q3财报,显示其每小时平均处理交易笔数高达到37682次,使之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1.7%。

但业界评论分析多将关注目光投放在服务场景之上,即让用户得到了更快捷的体验,而忽略了其对生产场景的颠覆。

有深度眼光的企业,却借此“误导”带来的窗口期,更进一步,于云端进行人工智能在以生产场景为主的“无限场景”上进行布局。

互联网大佬的云端布局,此刻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官方支持色彩。

11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四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依托百度 、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分别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智能语音方面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4大智能应用领域带有明显的产业指向性,而同时亦可看出,这些恰恰也是互联网平台早前就已布局、并将触角深入的4大传统行业。

同时,此类领域也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行业渗透性强。这样的特质也在互联网大佬为企业提升效能构筑的云端服务中表现明显,如入驻阿里云平台的企业,可获得更多的阿里云提供的互联网场景AI解决方案。此次在双十一中,阿里授权给近30万商户使用商家版本的人工智能客服“店小蜜”,就是这一自身电商场景思维下的考量。

传统行业在前一波“上云”浪潮后,也和互联网企业一样,正集体向“AI+”进发,由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场景更为多元,也让这些场景实现的拓展空间变得更为广大或无限。

谈到多元场景,海航仍是最富有说服力的例子之一。海航云结合海航集团优势产业资源和场景,面向自身“认知”最透彻的航空、酒店、旅游、金融等众多领域,背靠20余年的行业数据沉淀,以AI进行工作流程“简化”,围绕企业生产、业务运营、旅客服务、市场营销等体系,提供综合、安全、高可用的云服务平台,支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产品的快速创新迭代。

如11月海航刚上线的国际票务自动化销售服务,就可在生产场景中,缩短购票在线支付等待时长25%、降低人工差错率20%、提升人均效能30%。,海航云会在集团内部支撑前文提到的HiAPP平台,至于“AI化”的成果几何,HiAPP平台上线即见分晓。

其实,企业管理场景上的效能提升,亦可同步作用于消费体验层面,尽管不会直接感受到黑科技的强烈刺激,但则可在当前的“距离红利”消失后,转化为人工智能的深度红利,最终达成人工智能在“场景战争”中的效能最大化。

线上、线下,两种人工智能场景生态的比拼,已经在向深水区挺进,谁颠覆的更快,尚未可知。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新著有《微博运营完全自学手册》,微信公号zsl13973399819

时间: 2024-10-08 10:01:33

科技巨头all in AI,这几位中国实业大佬也“坐不住”了的相关文章

  科技巨头为何迷恋太空?

科技人士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中比较低档的自然是只热衷于赚钱,他们认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期盼着自己的企业尽快上市,而后圈钱走人,这样的人与其说是科技人士,倒不如说是赌徒:稍微高档一些的则是致力于追寻创办企业的社会意义,他们在生产不错的产品之后,也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比较高级的则是玩情怀,这些科技人士大都赚到了足够的钱,手下猛将如云,分分钟改变世界,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出行方式以及上网的手段等等,这些科技人士的行为基本正常,而且活动范围限于地球表面. 科技人士的最高级者则已经把情怀

科技巨头的交通争夺战

随着科技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大肆渗透,企业家们再也不喜欢牛逼哄哄地谈革命.谈颠覆了.相比之下,"改善民生"的理念正在科技界开始流行,巨头们动辄投资10亿美元,能做到的事情也只不过是让消费者打车更方便一点. 打车软件正是在这个理念下诞生的,它们从没想过要颠覆谁,只是想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打车模式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了一些传统领域,比如Uber让传统出租车司机叫苦不迭,甚至组织大规模罢运:滴滴.快的的烧钱大战,不但影响了司机,还直接导致了大量收音机播

亚马逊危险了!面临创业公司和科技巨头的颠覆

由于四面树敌,亚马逊的疯狂扩张战略似乎蕴含着巨大风险. 光是过去 9 个月,这家靠网上卖书起家的电子商务巨头,就凭借着流媒体电视机顶盒.Fire Phone 智能手机和 Local Register 支付服务,挺进了三大硬件领域.亚马逊还发布了本地化服务集市.不限数量的电子书订阅服务.Pantry 杂货配送服务(及其配套的条形码扫描仪),以及一款流媒体音乐服务.它同时还在尝试无人机送货,并向自制剧领域投入了数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它旗下还拥有 Zappos.Diapers.com 和 IMDB—

五大科技巨头VR/AR专利报告,Magic Leap以22.6%领跑

在十月份发布的<VR/AR专利技术深度分析报告>指出,VR.AR行业的专利多被佳能.索尼.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包养",但是并没有对这部分进行详细分析.近日,风投公司CB Insights发布了一份报告,详细分析了美国五大IT巨头(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微软)在不同科技细分领域的专利表现. 总体分析:从五大公司的专利总数上微软是冠军,近七年来微软申请的专利总数达到了16840个,其次是谷歌的14596个专利,第三名是苹果13420个,之后是亚马逊5186个和

2017年,美国科技巨头们面临那些“当头一棒”

美国科技巨头今年在欧洲面临诸多困难补税是重头戏,据外电报道,对于像谷歌.Facebook 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而言,进入 2017 年的欧洲市场将会福祸并行. 欧洲及其5亿消费者是美国科技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从里斯本到卢布尔雅那,人们经常不能随意观看YouTube视频,在亚马逊网站购物或频繁的收发Twitter消息.由 28 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的政策制定者却对这些来自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在数字世界内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他们的不满包括这些公司没有足额向当地政府纳税和收集大量用户个人资料

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原文标题:眼球追踪技术给各大科技巨头带来的四大应用前景 过去一年来,在硬件.软件和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共同助力下,眼球跟踪技术发展神速,成为众科技巨头眼中的下一个竞逐目标. Google和Facebook接连收购了眼球追踪技术公司EyeFluence和Eye Tribe.Tobii Tech公司也正向移动眼球追踪领域迈开脚步--科技大鳄们的一系列动作昭示着人机交互的未来风向. 从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到智能手机和VR头显,眼球追踪技术慢慢地在各类电子设备中找到其用武之地.以下是笔者整理的与眼球追踪技术

原来,我们的时间这样被科技巨头们瓜分

你的生活正在被 BAT 们包养,信息.购物.社交.通信.娱乐,还有女人……从出生到坟墓,科技已通过互联网渗透到每一处.不过我要说的是,你的注意力,或者说你的阅读时间正在被科技巨头瓜分.铺天盖地的科技资讯席卷而来,争夺着你的眼球,春节也不例外. 1 月,CES,全称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全球最著名的科技电子展,聚焦尖端电子技术与现代生活的结合.1967 年至今已延续 48 年,1978 开始选址拉斯维加斯至今,因此也被成为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近年来中国科技巨头对 CES 愈加重视,尤其是 TCL

物联网大火 科技巨头让开发者做艰难选择

据市场研究机构Evans Data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17%的的软件研发者已经致力于开发物联网项目.另外还有23%的软件研发者正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开始其物联网项目.至于最受青睐的设备,安全监控产品.联网汽车.环境感应器.智能电灯以及其他办公自动工具都在此列. 此外,全球大型科技企业已经为吸引研发人员开发其联网设备平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毕竟,物联网平台争夺战的赢家将定义计算机设备的未来,而落败的一方则被无情地抛弃到电子设备的回收站中.与此同时,这一平台对于研发者的重大意义并不亚于设备生产商

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热爱投资?

<经济学人>一篇文章提出,科技行业正在发生一个转变--从囤积利润的时代转向再投资的时代.2017年时,<经济学人>曾计算过美国科技公司"五巨头"(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手握的现金量,那时它们共有3300亿美元的净现金(现金减去债务).在过去,不少科技公司都是轻资产模式,比如杰夫·贝佐斯就曾在1998年致股东书中,把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形容为"偏好现金.资本效率型",但现在亚马逊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