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前景

  石油是当今世界主要能源,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物资,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世纪以来,汽油、煤油和天然气等石油衍生物的使用及其非能源的产品如沥青和许多石油化工产品,有了惊人的增长,石油的发展影响着全球经济,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是以煤炭为主的国家,油气的消费与世界和亚太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总量上升迅速。油气的需求将更为旺盛,到2020年,有可能占一次能源总量的36%左右。油气的现状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就中国油气资源现状、油气来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一、 中国油气现状

  我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50亿t。其中,陆上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31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87%;近海海域石油可采资源量19亿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13%。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等五大盆地,这五大盆地共有可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114。3亿t,约占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的76%。其中松辽、渤海湾两个盆地石油资源最丰富,塔里木、准噶尔和鄂尔多斯等西部盆地,资源探明率低,发展前景大,具备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领域。

  2000年以来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依据新成果、新资料,再次对中国主要含气盆地的天然气资源进行评价,利用新方法初步计算了部分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其中陆上鄂尔多斯、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的资源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总资源量合计增加约9.3万亿立方米,陆上其他盆地和海域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变化不大。初步评价结果,中国天然气最终探明天然气可采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左右。

  从中国油气资源量及分布情况来看,中国油气资源量十分可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很可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油气面临的诸多问题:能源效率低、人均能源资源不足、能源供应安全等等。

  近十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量按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这种石油供求矛盾使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大,尤其是“九五”期间,石油净进口量从1996年的13.5 Mt增加到2000年的约70 Mt。2002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80%,而其他国家仅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20%,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未来15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将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预计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长速度却只有2%左右,低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石油供需缺口将逐年加大。为此,国内外能源机构纷纷对我国石油供需状况进行中长期预测。中国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亦将从1999年的约30%增至2010年的约40%。近几年来,尽管中国发现了一些大型的油田,但仍不能改变石油的供不应求的状况。

表1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预测(Mt)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50


国内需求量


200


300


400


500


国内供给量


160


170


18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400

据马凤良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二、中国油气来源现状

  中国已进入分享国际石油资源的世界级石油进口大国行列。随着中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的加大,面临的国际风险也将逐渐加大,特别是在中国尚未建立防范能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2002年中国原油进口69.4 Mt,前三名的进口国都是中东国家。其中,从沙特阿拉伯进口原油达11.54 Mt,从伊朗进口原油10.73 Mt,从阿曼进口原油8.31 Mt,中东三国原油进口总量30.57 Mt,占中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43.3%。加上其他中东国家的进口,我国来自中东的进口原油占总量一半以上,达35 Mt。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或油价暴涨或供应中断,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能源和石化产业,甚至危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石油进口比例将达到40%~45%。石油依赖国外资源的程度将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现实,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中国经济战略的焦点。

三、中国油气出路

1、加大勘探力度,发现新的油气领域

  我国石油勘探尚属中等成熟阶段,资源尚有较大潜力。加大勘探力度,发现大油气田(油田可采储量大于5 000万t,气田可采储量大于3 0 O亿m s)或油气田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根据目前的认识,通过对我国主要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分析,有望发现大油气田的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前陆盆地、大型古隆起、大型地层岩性带、隐蔽油气藏和海域。

  海域是另一个勘探重点。中国海洋面积广阔,开发程度低。经过几十年的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在中国海域发现了2 0个较大的盆地。其中近海盆地l 0个,面积100多万km2,资源量225亿t(不包括深海及南海海域)。勘探程度很低,将来发展潜力很大。

  在刘光鼎院士题为《深化油气二次创业》的学术报告中,他指出,从目前我国的能源开发仍有很大潜力来看,必须从宏观战略研究出发,大力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为今后十年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为此他提出了“三海”战略,即海相油气资源、海洋地区和海外。指出中国油气勘探的前景在于往深处发展,其中包括中生代甚至元古代等新的油气勘探领域。

2、加快天然气发展

  根据各盆地天然气的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50.6× 1012 m3,可采资源量为13.3×1012 m3,而且还有27×1012 ~117×1012 m3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可见,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目前,我国天然气的年消费量仅为260×108 m3。鉴于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我国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等)和法律法规,支持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力争用十年时间,把我国天然气消耗量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的比例由目前的3%提高到10%,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构成的2.71%也提高到10%,以减轻我国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

  另外,我国有待投入对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凝析气藏、深盆气藏、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等等。其中,天然气水合物潜力巨大,是中国未来天然气的勘探领域之一。天然气水合物只要在温度较低、压力较高时,才能形成。海洋中具有水合物形成和保存的有利条件,它的分布范围比大陆型水合物要广泛得多,在深海、半深海、大陆斜坡和海隆都可能存在。中国辽阔的海域完全有形成海洋型水合物气藏的地质——地理条件。中国的南海、东海和台湾省以东的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南海的西沙海槽、台湾省西南陆坡和台西南盆地、笔架南盆地及其东缘增生楔等是中国最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带。

3、采取严厉的节能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能耗和油耗最高的国家,我国能源利用与世界的差距依然很大,节能潜力十分可观。我国应当淘汰耗能高、技术落后的机械类产品,大力进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更新、改造耗能高的用油机具,推出节能和其他燃料驱动的车型。同时,要加强油气使用上的管理。

4、分散进口渠道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50%~60%来自中东地区,依赖程度过大。中东地区局势一直十分动荡,一旦中东发生战争,中国石油来源将受重大影响。进口中东石油必须经由马六甲海峡,而一旦出现意外,这条石油生命线很可能被切断。目前,我国主要的进口石油来源是中亚、俄罗斯、中东等地,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仍旧为中东,但可以逐步降低其在整体中的比例,提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开发新地区,比如非洲和南美。

5、走能源多元化道路

  可以开发替代能源以缓解石油需求压力,比如煤炼油、玉米制造酒精技术等。我国煤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储采比要比石油大得多,煤炭洁净利用可使我国石油安全压力大为减轻。另外水力、太阳能、风能、地热利用和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实用和商业化,也将大大减轻我国石油供给面临的压力。风能、太阳能、潮汐能这些储量丰富且可不断再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同样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总之,目前,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很可能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油气也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在加强国内油气勘探,提倡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稳定的石油资源供应。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工业和经济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凤良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研究》

2、中国能源 何文渊,魏彩云

3、刘光鼎 《深化油气二次创业》学术报告

4、《21世纪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

5、《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与解决之道》

时间: 2024-08-02 07:58:03

中国油气前景的相关文章

2019-2025全球与中国油气加工密封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报告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油气加工密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别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分析油气加工密封的主要生产地区.主要消费地区以及主要的生产商.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不同规格产品的价格.产量.产值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主要生产商包括: Freudenberg Group John Crane Flowserve Corporation Parker Hannifin Corp Saint-Gobain Trelleborg AB Dupont P

西安建设科技专修学院中国就业前景最好的五大专业是什么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作为服务业的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现就预计的2010年就业吃香的民航类.机械类.材料类.精算.护理这几类的专业或相关专业进行解析介绍: 一.运输类——梦想的天空不遥远 行业现状 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民航将实现强国战略目标.根据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民航发展 的重要时期,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是我国民航强国战略目标启动的

安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这次突然想到了安卓这个行业话题.另外由于具有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此研究了一下安卓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前景. 众多周知,安卓手机目前在国内国外的市场占有比重相当之高,自从Google开发了安卓平台以后,此行业的热度就在持续升温.据资料研究分析,目前安卓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比额达到80%以上,而在国内,更是达到了90%以上.接下来,我想对此进行适度的分析与概括. 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公司和开放手机联盟领

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发展规划资深经理林勇先生荣获国际项目集经理PgMP证书

(2014年7月10日 北京)据总部位于美国的项目管理协会(Projet management Institute)最新消息,在过去的2014年6月,全球范围共有来自10个国家的22位全球知名企业的高级经理获得国际项目集经理PgMP证书. 在最新的获证名单中,包括了来自中国的中国工商银行(ICBC)数据中心发展规划资深经理林勇先生.林勇经历了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严格考核,顺利通过国际项目集管理专家评审组的评估.同时通过基于国际项目集管理最佳实践(Program Management Best Pr

PMP证书含金量基本相当于一个硕士

现在网上很多人在问,既然PMP认证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发起的,那在中国它的含金量高吗?人力资源部门或领导对它的认可度高吗?对工作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吗?值得自己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去考吗? 自从1984年以来,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PMP是项目管理界含金量最高的证书,在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高度认可.58同城CEO姚劲波在求职栏目<非你莫属>中也力赞P

有关俄干预美m

"李涛无父无母,至今还是单身,现在又病成这样,这次住院的钱,都是亲戚和村里借来的,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李涛的姨妈张女士说起李涛的遭遇,很是无奈和痛惜. 红网吉首市分站2月23日讯(通讯员 刘思伟)2月22日晚21时,由于连日阴雨天气,319国道矮寨镇矮寨社区平滩湾段发生一处塌方.接到报警后,该镇值班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塌方范围6米左右. 根据自身需要选择 海军组织演练提高国际护航.反海盗能力 红网蓝山县分站2月23日讯(分站记者 何明贵)2月23日,湖南省蓝山县村(社区)党组织

新闻:项目集经理PgMP:项目管理职业生涯新机会

项目集经理PgMP:项目管理职业生涯新机会 共创国际 项目管理者联盟 总经理  宣晓锋 (2014年8月20日,北京)目前项目型企业在整体项目管理能力建设上正在经历两个努力:一个是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EPM)的建立,另一个是项目层级体系与项目经理队伍的建立.对于第二点来说,组织正在为项目经理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 共创国际项目集管理研究中心调研与统计发现,80%的中国项目型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集(群)管理经理岗位,而在这些企业当前都在对项目的管理体系进行重建,在项目的组织维度上建立起项目(简

新闻:国内首套《项目集管理》与《PgMP考试》教材发布

国内首套<项目集管理>与<PgMP考试>教材发布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开发的<项目集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专门为如何管理项目集提供指导.<项目集管理标准>总结全球项目集管理最佳实践而开发,对于管理战略导向型大型项目.项目群与复杂项目具有高度的指导价值.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依据<项目集管理标准>同步开发了PgMP®认证.PgMP®认证通过评估小组(panel Review)考察项目集经理的管理经验,同时通过笔试形式评估项目集经理对项目集管理五个绩

项目集管理:战略项目与多项目管理之道

宣晓锋 项目管理者联盟总经理,PMP Program Management,项目集管理,是指对多个关联项目的集中管理与协调管理.相对于对多个项目实施单独管理而言,实施项目集管理的管理效果表现为收获更好的整体收益与控制效果.国内也有将Program Management译作项目群管理或大型项目,但都对其的理解是一致的,即均认为项目集管理是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在更高层面对大型战略项目与组织多项目开展的高级管理.     项目集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全球范围,单项目(Project)管理标准.理论及实践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