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规则
corresponding analysis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090929006-201002-201003100039-201003100039-75-80
目的:探寻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8828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中药的“性”以平、温、寒为多;“味”以苦味最多,其次味甘、辛;“归经”以肝经最多,其余由高到低依次为肺、脾、心、肾、胃等。辛温、酸甘平、苦寒、咸凉为联系较为紧密的性味组合;“凉肺”、“胃平”、“温脾’,3种性归经联系较为紧密;“辛肺”、“甘脾”、“苦肝心”为联系较为紧密的味归经组合,而“酸肝”、“咸肾”亦存在某种联系。结论:性味配伍特点体现了汗、补、清、消四法在中药功效应用中的地位,性、味与归经的配伍结果与中医传统理论相合,说明中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已存在的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http://www.cqvip.com/qk/84618x/200804/28411851.html
摘 要: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 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 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 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 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改进关联规则算法的中药药对药味间性味归经功效属性关系的发现研究
摘 要:中药药对是联系方剂和中药的重要环节。虽然传统中医理论对药对中药味的组成方式有多角度的论 述,但相比论著丰富的方剂理论还不够系统。本文分别采用标准关联规则发现Aprjorj算法以及改进多数据库计算方法,对从历代药对文献中收集整理得到的 625个药对347味药中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等共49个属性形成的数据库进行挖掘研究,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更 适用于分析药物间的关联规则,集中度更好,更易于发现有价值的关联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