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沃森与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时间引起全球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这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有人想用广义相对论证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必然性,有点儿牵强。DNA是生物大分子具有什么物理结构,是大自然亿万年长期进化的结果,不需要数学证明。
昨日,天气很好,我去学校校园散步,有感。回家之后,我立即动手用两根细铁丝做了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两根细铁丝只有一种可能性:一条是右旋,另一条是左旋,才能相互“配对”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否则,根本做不成“双螺旋”柱体的样子。注意:这两根旋转形状的细铁丝,不需要不断地相互扭动,就能形成一个双螺旋“柱体”,只需要相互横向不转动地并排放置在一起,就成了DNA“双螺旋”柱体。这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设想,这两根细铁丝很长很长,分别在其上面涂抹4种不同的颜色,使得不同颜色的小片段(这就是所谓的“基因”片段)的排列顺序严格一致。这样一来,每条细铁丝上面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两条细铁丝互为备份。
根据以上这种做法,我们知道,两条看似相互缠绕纠结在一起的“双螺旋”柱体,很容易在瞬间之中就被“分开”了。两条分开的细铁丝承载着完全同样的遗传信息。
进一步我们设想,把一条细铁丝放入一个装有“营养基“的大烧杯之中,这条细铁丝上的原子处于化学”饥渴“状态,拼命地从四周的“营养基”吸引相互耦合的原子,形成一条旋转方向相反的细铁丝,最终产生两条缠绕在一起的”双螺旋“新柱体。
现在,我们把大烧杯换成生物细胞,DNA大分子如何分裂繁殖的过程就容易明白了。首先是DNA大分子的分裂繁殖,随之是细胞的分裂繁殖。这就是生物进化遗传的奥秘。沃森与克里克发现了这个奥秘。
说明:”培养基“必须富含DNA大分子所需要的化学元素缺一不可。
袁萌 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