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包在路由转发过程中MAC地址和IP地址,变与不变

关于MAC地址和IP地址在传输过程中变与不变的问题:

  结论:MAC地址在同一个广播域传输过程中是不变的,在跨越广播域的时候会发生改变的;而IP地址在传输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除NAT的时候),总结为 路由转发MAC不变,IP变

我们知道的几个概念:

  首先我们要知道,MAC地址是用于同意物理或逻辑第2层网络上的设备间进行通信的;

  而第三层地址(IP地址)是可以在多个网络设备之间通信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MAC地址是在同一个广播域有效的,那么去了另外一个广播域(网段)MAC地址肯定要改变的;

  在同一个广播域中数据帧的mac地址是不会变的,因为所有交换机应该都知道该广播域中的所有主机的MAC地址(如果不知道会通过被动广播的方式来学习到)。既然知道所有的MAC地址,那么当我交换机收到数据帧的时候就看一下目标MAC地址,然后对照一下MAC地址表,从对应的接口仍出去就好了。

  IP地址是在整个网络中有效的,整个Internet网络就相当于是一个大的地图,同样知道所有的IP地址如何到达,那么在传输过程中源ip和目的ip也是不会改变的。当路由器收到数据包的时候,检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然后查找路由表(路由转发表),选择合适的接口发出去。

图中A-R4-R2-B 假设有数据帧X,传输过程中:

  A到R4:MAC地址(存在的话)源地址是A,目的地址是R4;

  R4到R2:MAC地址(存在的话)源地址是R4,目的地址是R2;

  R2到B:MAC地址(存在的话)源地址是R2,目的地址是B;

在没有经过NAT情况下,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在整个传输过程是不能改变的。

  A到R4:IP地址 源地址是A,目的地址是R4;

  R4到R2:IP地址 源地址是A,目的地址是R4;

  R2到B:IP地址 源地址是A,目的地址是R4;

时间: 2024-10-29 19:05:35

网络-数据包在路由转发过程中MAC地址和IP地址,变与不变的相关文章

Linux内核中网络数据包的接收-第一部分 概念和框架

与网络数据包的发送不同,网络收包是异步的的,因为你不确定谁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发一个网络包给你,因此这个网络收包逻辑其实包含两件事:1.数据包到来后的通知2.收到通知并从数据包中获取数据这两件事发生在协议栈的两端,即网卡/协议栈边界以及协议栈/应用边界:网卡/协议栈边界:网卡通知数据包到来,中断协议栈收包:协议栈栈/应用边界:协议栈将数据包填充socket队列,通知应用程序有数据可读,应用程序负责接收数据.本文就来介绍一下关于这两个边界的这两件事是怎么一个细节,关乎网卡中断,NAPI,网卡poll,

sk_buff封装和解封装网络数据包的过程详解

可以说sk_buff结构体是Linux网络协议栈的核心中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围绕sk_buff这个结构体进行的,它的重要性和BSD的mbuf类似(看过<TCP/IP详解 卷2>的都知道),那么sk_buff是什么呢?       sk_buff就是网络数据包本身以及针对它的操作元数据.       想要理解sk_buff,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凭着自己对网络协议栈的理解封装一个直到以太层的数据帧并且成功发送出去,个人认为这比看代码/看文档或者在网上搜资料强多了.当然,网上已经有了大量的这方面的

sk_buff封装和解封装网络数据包的过程详解(转载)

http://dog250.blog.51cto.com/2466061/1612791 可以说sk_buff结构体是Linux网络协议栈的核心中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操作都是围绕sk_buff这个结构体进行的,它的重要性和BSD的mbuf类似(看过<TCP/IP详解 卷2>的都知道),那么sk_buff是什么呢?       sk_buff就是网络数据包本身以及针对它的操作元数据.       想要理解sk_buff,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凭着自己对网络协议栈的理解封装一个直到以太层的数据帧并且成功发

Linux网络 - 数据包的接收过程【转】

转自: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8836467 本文将介绍在Linux系统中,数据包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网卡传到进程手中的. 如果英文没有问题,强烈建议阅读后面参考里的两篇文章,里面介绍的更详细. 本文只讨论以太网的物理网卡,不涉及虚拟设备,并且以一个UDP包的接收过程作为示例. 本示例里列出的函数调用关系来自于kernel 3.13.0,如果你的内核不是这个版本,函数名称和相关路径可能不一样,但背后的原理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有细微差别) 网卡到内存 网卡

[转]Linux网络 - 数据包的接收过程

转, 原文: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8836467 ----------------------------------------------------------------------------------------------------------------- 本文将介绍在Linux系统中,数据包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网卡传到进程手中的. 如果英文没有问题,强烈建议阅读后面参考里的两篇文章,里面介绍的更详细. 本文只讨论以太网的物理网

LINUX下的远端主机登入 校园网络注册 网络数据包转发和捕获

第一部分:LINUX 下的远端主机登入和校园网注册 校园网内目的主机远程管理登入程序 本程序为校园网内远程登入,管理功能,该程序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为remote_server_udp.py 客户端分为单播客户端和广播客户端: 单播客户端client_unicast.py 广播客户端client_broadcast.py 1.单播客户端为根据net.info文件中的网络记录遍历目标网段中的所有IP,向其发送UDP封包. net.info中记录了目标网络中的一个样例IP和目标网段的子

网络数据包最大长度 MTU 分片 转发https://blog.csdn.net/singular2611/article/details/52513406

1.数据链路层对数据帧的长度都有一个限制,也就是链路层所能承受的最大数据长度,这个值称为最大传输单元,即MTU.以以太网为例,这个值通常是1500字节. 2.对于IP数据包来讲,也有一个长度,在IP包头中,以16位来描述IP包的长度,也就是说,一个IP包,最长可能是65535字节. 3.结合以上两个概念,第一个重要的结论就出来了,如果IP包的大小,起过了MTU值,那么就需要分片,也就是把一个IP包分为多个,这个概念非常容易理解,一个载重5T的卡车,要拉10T的货,它当然就得分几次来拉了. 4.I

Linux程序设计学习笔记----网络编程之网络数据包拆封包与字节顺序大小端

网络数据包的封包与拆包 过程如下: 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路径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应用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网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一个数据首部(header),称为封装(Encapsulation),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包(packet),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上图对应两台计算机在同一网段中的情况,

CORE网络数据包接收传递过程分析

能够接收实际网络流量是CORE的一个显著优点,这使得已有的系统能方便地接入虚拟网络进行模拟.CORE对网络设备的虚拟是通过LXC技术来实现的,而对网络的虚拟则是通过虚拟网卡(veth).网桥(Bridge).Quagga来实现的.本文档主要通过分析CORE中网络数据传递过程,来理解CORE网络模拟. 拓扑结构 为了方便描述,以如图1所示拓扑结构为例子,分析数据流从网卡eth0到虚拟节点n2的过程. 图1 示例拓扑 虚拟网络创建由CORE后台根据前台的拓扑结构和配置,执行相应的命令进行实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