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2.4.x的网络接口源码的结构[转]

http://blog.csdn.net/wswifth/article/details/5102242

一.前言

  Linux的源码里,网络接口的实现部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通过读源码,不仅对网络协议会有更深的了解,也有助于在网络编程的时候,对应用函数有更精确的了解和把握。

  本文把重点放在网络接口程序的总体结构上,希望能作为读源码时一些指导性的文字。

  本文以Linux2.4.16内核作为讲解的对象,内核源码可以在http://www.kernel.org上下载。我读源码时参考的是http://lxr.linux.no/这个交差参考的网站,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如果有条件最好上这个网站。

  二.网络接口程序的结构

  Linux的网络接口分为四部份:网络设备接口部份,网络接口核心部份,网络协议族部份,以及网络接口socket层。
  网络设备接口部份主要负责从物理介质接收和发送数据。实现的文件在linu/driver/net目录下面。

  网络接口核心部份是整个网络接口的关键部位,它为网络协议提供统一的发送接口,屏蔽各种各样的物理介质,同时有负责把来自下层的包向合适的协议配送。它是网络接口的中枢部份。它的主要实现文件在linux/net/core目录下,其中linux/net/core/dev.c为主要管理文件。

  网络协议族部份是各种具体协议实现的部份。Linux支持TCP/IP,IPX,X.25,AppleTalk等的协议,各种具体协议实现的源码在linux/net/目录下相应的名称。在这里主要讨论TCP/IP(IPv4)协议,实现的源码在linux/net/ipv4,其中linux/net/ipv4/af_inet.c是主要的管理文件。

  网络接口Socket层为用户提供的网络服务的编程接口。主要的源码在linux/net/socket.c

  三.网络设备接口部份

  物理层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口设备, 在文件include/linux/if_arp.h的28行里定义了ARP能处理的各种的物理设备的标志符。网络设备接口要负责具体物理介质的控制,从物理介质接收以及发送数据,并对物理介质进行诸如最大数据包之类的各种设置。这里我们以比较简单的3Com3c501 太网卡的驱动程序为例,大概讲一下这层的工作原理。源码在Linux/drivers/net/3c501.c。

  我们从直觉上来考虑,一个网卡当然最主要的是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接收和发送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发送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Linux/drivers/net/3c501.c的行475 开始的el_start_xmit()这个函数就是实际向3Com3c501以太网卡发送数据的函数,具体的发送工作不外乎是对一些寄存器的读写,源码的注释很清楚,大家可以看看。

  接收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通常来说,一个新的包到了,或者一个包发送完成了,都会产生一个中断。Linux/drivers/net/3c501.c的572开始el_interrupt()的函数里面,前半部份处理的是包发送完以后的汇报,后半部份处理的是一个新的包来的,就是说接收到了新的数据。el_interrupt()函数并没有对新的包进行太多的处理,就交给了接收处理函数el_receive()。el_receive()首先检查接收的包是否正确,如果是一个“好”包就会为包分配一个缓冲结构(dev_alloc_skb()),这样驱动程序对包的接收工作就完成了,通过调用上层的函数netif_rx()(net/core/dev.c1214行) ,把包交给上层。

  现在驱动程序有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了,驱动程序怎么样和上层建立联系呢?就是说接收到包以后怎么送给上层,以及上层怎么能调用驱动程序的发送函数呢?

  由下往上的关系,是通过驱动程序调用上层的netif_rx()(net/core/dev.c 1214行)函数实现的,驱动程序通过这个函数把接到的数据交给上层,请注意所有的网卡驱动程序都需要调用这个函数的,这是网络接口核心层和网络接口设备联系的桥梁。

  由上往下的关系就复杂点。网络接口核心层需要知道有多少网络设备可以用,每个设备的函数的入口地址等都要知道。网络接口核心层会大声喊,“嘿,有多少设备可以帮我发送数据包?能发送的请给我排成一队!”。这一队就由dev_base开始,指针structnet_device *dev_base (Linux/include/linux/netdevice.h 436行)就是保存了网络接口核心层所知道的所有设备。对于网络接口核心层来说,所有的设备都是一个net_device结构,它在include/linux/netdevice.h,line 233里被定义,这是从网络接口核心层的角度看到的一个抽象的设备,我们来看看网络接口核心层的角度看到的网络设备具有的功能:

  struct net_device {
  ………
  open()
  stop()
  hard_start_xmit()
  hard_header()
  rebuild_header()
  set_mac_address()
  do_ioctl()
  set_config()
  hard_header_cache()
  header_cache_update()
  change_mtu()
  tx_timeout()
  hard_header_parse()
  neigh_setup()
  accept_fastpath()
  ………
  }

  如果网络接口核心层需要由下层发送数据的时候,在dev_base找到设备以后,就直接调dev->hard_start_xmit()的这个函数来让下层发数据包。

  驱动程序要让网络接口核心层知道自己的存在,当然要加入dev_base所指向的指针链,然后把自己的函数以及各种参数和net_device里的相应的域对应起来。加入dev_base所指向的指针链是通过函数register_netdev(&dev_3c50)(linux/drivers/net/net_init.c, line 532)

  建立的。而把自己的函数以和net_device里的相应的域及各种参数关系的建立是在el1_probe1()(Linux/drivers/net/3c501.c)里进行的:

  el1_probe1(){
  ………
  dev->open = &el_open;
  dev->hard_start_xmit = &el_start_xmit;
  dev->tx_timeout = &el_timeout;
  dev->watchdog_timeo = HZ;
  dev->stop = &el1_close;
  dev->get_stats = &el1_get_stats;
  dev->set_multicast_list = &set_multicast_list;
  ………
  ether_setup(dev);
  ………

  }

  进一步的对应工作在ether_setup(dev) (drivers/net/net_init.c, line 405 )里进行。我们注意到dev->hard_start_xmit =&el_start_xmit,这样发送函数的关系就建立了,上层只知道调用dev->hard_start_xmit这个来发送数据,上面的语句就把驱动程序实际的发送函数告诉了上层。

  四.网络接口核心部分

  刚才谈论了驱动程序怎么和网络接口核心层衔接的。网络接口核心层知道驱动程序以及驱动程序的函数的入口是通过*dev_base指向的设备链的,而下层是通过调用这一层的函数netif_rx()(net/core/dev.c
1214行) 把数据传递个这一层的。

  网络接口核心层的上层是具体的网络协议,下层是驱动程序,我们以及解决了下层的关系,但和上层的关系没有解决。先来讨论一下网络接口核心层和网络协议族部份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外乎也是接收和发送的关系。

  网络协议,例如IP,ARP等的协议要发送数据包的时候会把数据包传递给这层,那么这种传递是通过什么函数来发生的呢?网络接口核心层通过dev_queue_xmit()(net/core/dev.c,line975)这个函数向上层提供统一的发送接口,也就是说无论是IP,还是ARP协议,通过这个函数把要发送的数据传递给这一层,想发送数据的时候就调用这个函数就可以了。dev_queue_xmit()做的工作最后会落实到dev->hard_start_xmit(),而dev->hard_start_xmit()会调用实际的驱动程序来完成发送的任务。例如上面的例子中,调用dev->hard_start_xmit()实际就是调用了el_start_xmit()。

  现在讨论接收的情况。网络接口核心层通过的函数netif_rx()(net/core/dev.c 1214行)接收了上层发送来的数据,这时候当然要把数据包往上层派送。所有的协议族的下层协议都需要接收数据,TCP/IP的IP协议和ARP协议,SPX/IPX的IPX协议,AppleTalk的DDP和AARP协议等都需要直接从网络接口核心层接收数据,网络接口核心层接收数据是如何把包发给这些协议的呢?这时的情形和于下层的关系很相似,网络接口核心层的下面可能有许多的网卡的驱动程序,为了知道怎么向这些驱动程序发数据,前面以及讲过时,是通过*dev_base这个指针指向的链解决的,现在解决和上层的关系是通过static struct packet_ptype_base[16]( net/core/dev.c line 164)这个数组解决的。这个数组包含了需要接收数据包的协议,以及它们的接收函数的入口。

  从上面可以看到,IP协议接收数据是通过ip_rcv()函数的,而ARP协议是通过arp_rcv()的,网络接口核心层只要通过这个数组就可以把数据交给上层函数了。

  如果有协议想把自己添加到这个数组,是通过dev_add_pack()(net/core/dev.c, line233)函数,从数组删除是通过dev_remove_pack()函数的。Ip层的注册是在初始化函数进行的void __init ip_init(void) (net/ipv4/ip_output.c, line 1003)

  {
  ………
  dev_add_pack(&ip_packet_type);
  ………

  }

  重新到回我们关于接收的讨论,网络接口核心层通过的函数netif_rx()(net/core/dev.c 1214行)接收了上层发送来的数据,看看这个函数做了些什么。

  由于现在还是在中断的服务里面,所有并不能够处理太多的东西,剩下的东西就通过cpu_raise_softirq(this_cpu, NET_RX_SOFTIRQ)

  交给软中断处理, 从open_softirq(NET_RX_SOFTIRQ, net_rx_action, NULL)可以知道NET_RX_SOFTIRQ软中断的处理函数是net_rx_action()(net/core/dev.c, line 1419),net_rx_action()根据数据包的协议类型在数组ptype_base[16]里找到相应的协议,并从中知道了接收的处理函数,然后把数据包交给处理函数,这样就交给了上层处理,实际调用处理函数是通过net_rx_action()里的pt_prev->func()这一句。例如如果数据包是IP协议的话,ptype_base[ETH_P_IP]->func()(ip_rcv()),这样就把数据包交给了IP协议。

  五.网络协议部分

  协议层是真正实现是在这一层。在linux/include/linux/socket.h里面,Linux的BSD
Socket定义了多至32支持的协议族,其中PF_INET就是我们最熟悉的TCP/IP协议族(IPv4, 以下没有特别声明都指IPv4)。以这个协议族为例,看看这层是怎么工作的。实现TCP/IP协议族的主要文件在inux/net/ipv4/目录下面,Linux/net/ipv4/af_inet.c为主要的管理文件。

  在Linux2.4.16里面,实现了TCP/IP协议族里面的的IGMP,TCP,UDP,ICMP,ARP,IP。我们先讨论一下这些协议之间的关系。IP和ARP协议是需要直接和网络设备接口打交道的协议,也就是需要从网络核心模块(core)
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的。而其它协议TCP,UDP,IGMP,ICMP是需要直接利用IP协议的,需要从IP协议接收数据,以及利用IP协议发送数据,同时还要向上层Socket层提供直接的调用接口。可以看到IP层是一个核心的协议,向下需要和下层打交道,又要向上层提供所以的传输和接收的服务。

  先来看看IP协议层。网络核心模块(core) 如果接收到IP层的数据,通过ptype_base[ETH_P_IP] 数组的IP层的项指向的IP协议的ip_packet_type->ip_rcv()函数把数据包传递给IP层,也就是说IP层通过这个函数ip_rcv()(linux/net/ipv4/ip_input.c)接收数据的。ip_rcv()这个函数只对IP数据保做了一些checksum的检查工作,如果包是正确的就把包交给了下一个处理函数ip_rcv_finish()(注意调用是通过NF_HOOK这个宏实现的)。现在,ip_rcv_finish()这个函数真正要完成一些IP层的工作了。IP层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路由,要决定把数据包往那里送。路由的工作是通过函数ip_route_input()(/linux/net/ipv4/route.c,line 1622)实现的。对于进来的包可能的路由有这些:

  属于本地的数据(即是需要传递给TCP,UDP,IGMP这些上层协议的) ;
  需要要转发的数据包(网关或者NAT服务器之类的);
  不可能路由的数据包(地址信息有误);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如果数据是本地数据的时候怎么处理。ip_route_input()调用ip_route_input_slow()(net/ipv4/route.c, line 1312),在ip_route_input_slow()里面的1559行rth->u.dst.input=

  ip_local_deliver,这就是判断到IP包是本地的数据包,并把本地数据包处理函数的地址返回。好了,路由工作完成了,返回到ip_rcv_finish()。ip_rcv_finish()最后调用拉skb->dst->input(skb),从上面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调用了ip_local_deliver()函数,而ip_local_deliver(),接着就调用了ip_local_deliver_finish()。现在真正到了往上层传递数据包的时候了。

  现在的情形和网络核心模块层(core) 往上层传递数据包的情形非常相似,怎么从多个协议选择合适的协议,并且往这个协议传递数据呢?网络网络核心模块层(core) 通过一个数组ptype_base[16]保存了注册了的所有可以接收数据的协议,同样网络协议层也定义了这样一个数组struct net_protocol*inet_protos[MAX_INET_PROTOS](/linux/net/ipv4/protocol.c#L102),它保存了所有需要从IP协议层接收数据的上层协议(IGMP,TCP,UDP,ICMP)的接收处理函数的地址。我们来看看TCP协议的数据结构是怎么样的:

  linux/net/ipv4/protocol.c line67
  static struct inet_protocol tcp_protocol = {
  handler: tcp_v4_rcv,// 接收数据的函数
  err_handler: tcp_v4_err,// 出错处理的函数
  next: IPPROTO_PREVIOUS,
  protocol: IPPROTO_TCP,
  name: "TCP"
  };

  第一项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了,IP层可以通过这个函数把数据包往TCP层传的。在linux/net/ipv4/protocol.c的上部,我们可以看到其它协议层的处理函数是igmp_rcv(),
udp_rcv(), icmp_rcv()。同样在linux/net/ipv4/protocol.c,往数组inet_protos[MAX_INET_PROTOS] 里面添加协议是通过函数inet_add_protocol()实现的,删除协议是通过 inet_del_protocol()实现的。inet_protos[MAX_INET_PROTOS]初始化的过程在linux/net/ipv4/af_inet.c inet_init()初始化函数里面。

  inet_init(){
  ……
  printk(KERN_INFO "IP Protocols: ");
  for (p = inet_protocol_base; p != NULL;) {
  struct inet_protocol *tmp = (struct inet_protocol *) p->next;
  inet_add_protocol(p);// 添加协议
  printk("%s%s",p->name,tmp?", ":"/n");
  p = tmp;
  ………
  }

  如果你在Linux启动的时候有留意启动的信息, 或者在linux下打命令dmesg就可以看到这一段程序输出的信息:
  IP Protocols: ICMP,UDP,TCP,IGMP也就是说现在数组inet_protos[]里面有了ICMP,UDP,TCP,IGMP四个协议的inet_protocol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包含了它们接收数据的处理函数。

  Linux 2.4.16在linux/include/linux/socket.h里定义了32种支持的BSDsocket协议,常见的有TCP/IP,IPX/SPX,X.25等,而每种协议还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TCP/IP协议通过TCP协议支持连接服务,而通过UDP协议支持无连接服务,面对这么多的协议,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是必要的,这种统一是通过socket来进行的。

  在BSD socket网络编程的模式下,利用一系列的统一的函数来利用通信的服务。例如一个典型的利用TCP协议通信程序是这样:

  sock_descriptor =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
  connect(sock_descriptor, 地址,) ;
  send(sock_descriptor,”hello world”);
  recv(sock_descriptor,buffer,1024,0);

  第一个函数指定了协议Inet协议,即TCP/IP协议,同时是利用面向连接的服务,这样就对应到TCP协议,以后的操作就是利用socket的标准函数进行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首先socket层需要根据用户指定的协议族(上面是AF_INET)
从下面32种协议中选择一种协议来完成用户的要求,当协议族确定以后,还要把特定的服务映射到协议族下的具体协议,例如当用户指定的是面向连接的服务时,Inet协议族会映射到TCP协议。

  从多个协议中选择用户指定的协议,并把具体的出理交给选中的协议,这和一起网络核心层向上和向下衔接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同样还是通过数组。在Linux/net/socket.c定义了这个数组staticstruct net_proto_family *net_families[NPROTO] 。数组的元素已经确定了,net_families[2]是TCP/IP协议,net_families[3]

  是X.25协议,具体那一项对应什么协议,在include/linux/socket.h有定义。但是每一项的数据结构net_proto_family的ops是空的,也就是具体协议处理函数的地址是不知道的。协议的处理函数和ops建立联系是通过sock_register()(Linux/net/socket.c)这个函数建立的,例如TCP/IP协议的是这样建立关系的:

  int __init inet_init(void) (net/ipv4/af_inet.c)
  {
  (void) sock_register(&inet_family_ops);

  }

  只要给出AF_INET(在宏里定义是2),就可以找到net_failies[2] 里面的处理函数了。

  协议的映射完成了,现在要进行服务的映射了。上层当然不可能知道下层的什么协议能对应特定的服务,所以这种映射自然由协议族自己完成。在TCP/IP协议族里,这种映射是通过struct
list_head inetsw[SOCK_MAX]( net/ipv4/af_inet.c)

  这个数组进行映射的,在谈论这个数组之前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数组inetsw_array[](net/ipv4/af_inet.c)

  static struct inet_protosw inetsw_array[] =
  {
  {
  type: SOCK_STREAM,
  protocol: IPPROTO_TCP,
  prot: &tcp_prot,
  ops: &inet_stream_ops,
  capability: -1,
  no_check: 0,
  flags: INET_PROTOSW_PERMANENT,
  },

  {
  type: SOCK_DGRAM,
  protocol: IPPROTO_UDP,
  prot: &udp_prot,
  ops: &inet_dgram_ops,
  capability: -1,
  no_check: UDP_CSUM_DEFAULT,
  flags: INET_PROTOSW_PERMANENT,
  },

  {
  type: SOCK_RAW,
  protocol: IPPROTO_IP, /* wild card */
  prot: &raw_prot,
  ops: &inet_dgram_ops,
  capability: CAP_NET_RAW,
  no_check: UDP_CSUM_DEFAULT,
  flags: INET_PROTOSW_REUSE,
  }
  };

  我们看到,SOCK_STREAM映射到了TCP协议,SOCK_DGRAM映射到了UDP协议,SOCK_RAW映射到了IP协议。现在只要把inetsw_array里的三项添加到数组inetsw[SOCK_MAX]就可以了,添加是通过函数inet_register_protosw()实现的。在inet_init()

  (net/ipv4/af_inet.c) 里完成了这些工作。

  还有一个需要映射的就是socket其它诸如accept,send(),

  connect(),release(),bind()等的操作函数是怎么映射的呢?我们来看一下上面的数组的TCP的项
  {
  type: SOCK_STREAM,
  protocol: IPPROTO_TCP,
  prot: &tcp_prot,
  ops: &inet_stream_ops,
  capability: -1,
  no_check: 0,
  flags: INET_PROTOSW_PERMANENT,
  },

  我们看到这种映射是通过ops,和prot来映射的,我们再来看看 tcp_prot这一项:

  struct proto tcp_prot = {
  name: "TCP",
  close: tcp_close,
  connect: tcp_v4_connect,
  disconnect: tcp_disconnect,
  accept: tcp_accept,
  ioctl: tcp_ioctl,
  init: tcp_v4_init_sock,
  destroy: tcp_v4_destroy_sock,
  shutdown: tcp_shutdown,
  setsockopt: tcp_setsockopt,
  getsockopt: tcp_getsockopt,
  sendmsg: tcp_sendmsg,
  recvmsg: tcp_recvmsg,
  backlog_rcv: tcp_v4_do_rcv,
  hash: tcp_v4_hash,
  unhash: tcp_unhash,
  get_port: tcp_v4_get_port,
  };

  所以的映射都已经完成了,用户调用connect()函数,其实就是调用了tcp_v4_connect()函数,按照这幅图,读起源码来就简单了很多了。

  六 Socket层

  上一节把socket层大多数要讨论的东西都谈论了,现在只讲讲socket 层和用户的衔接。

  系统调用socket(),bind(),connect(),accept,send(),release()等是在Linux/net/socket.c里面的实现的,系统调用实现的函数是相应的函数名加上sys_的前缀。

  现在看看当用户调用socket()这个函数,到底下面发生了什么。

  Socket(AF_INET,SOCK_STREAM,0)调用了sys_socket(),sys_socket()接着调用socket_creat(),socket_creat()就要根据用户提供的协议族参数在net_families[]里寻找合适的协议族,如果协议族没有被安装就要请求安装该协议族的模块,然后就调用该协议族的create()函数的处理句柄。根据参数AF_INET,inet_creat()就被调用了,在inet_creat()根据服务类型在inetsw[SOCK_MAX]

  选择合适的协议,并把协议的操作集赋给socket就是了,根据SOCK_STREAM,TCP协议被选中,
  inet_creat(){
  answer=inetsw [用户要求服务服务] ;
  sock->ops = answer->ops;
  sk->prot = answer->prot
  }

  到此为止,上下都打通了,该是大家都源码的时候了。

时间: 2024-10-09 06:47:41

Linux内核2.4.x的网络接口源码的结构[转]的相关文章

转:《Linux设备驱动程序3》源码目录结构和源码分析经典链接

转自:http://blog.csdn.net/geng823/article/details/37567557 [原创][专栏]<Linux设备驱动程序>--- LDD3源码目录结构和源码分析经典链接 [专栏]Linux设备驱动程序学习(总目录) [专栏]LDD3源码分析链接(总目录) 1. LDD3源码分析之hello.c与Makefile模板 2. LDD3源码分析之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其他错误: 我的Linux内核为 3.2.0-65-generic-pae,在scull目录下make时

Linux软件包管理04-压缩归档及源码编译安装

一.压缩.解压缩命令 1.压缩格式:gz, bz2, xz, zip, Z 2.压缩算法:算法不同,压缩比也会不同: 3.原始的压缩命令:compress: FILENAME.Z 解压缩:uncompress 4.压缩成.gz格式的文件(仅压缩文件) a)gzip /PATH/TO/SOMEFILE:压缩完成后会删除原文件,如:gzip /tmp/file* -d:解压缩,相当于gunzip命令: -#:指定压缩比,范围是1-9,默认是6: b)gunzip: 解压缩: gunzip /PATH

基于Linux平台下网络病毒Caem.c源码及解析

Came.c型病毒在这里主要修改了用户的密码,同时对用户的终端设备进行了监视.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u010484477     O(∩_∩)O谢谢 #define HOME "/" #define TIOCSCTTY 0x540E #define TIOCGWINSZ 0x5413 #define TIOCSWINSZ 0x5414 #define ECHAR 0x1d #define PORT 39617 #define BU

Mysql源码目录结构

Programs for handling SQL commands. The "core" of MySQL. These are the .c and .cc files in the sql directory: derror.cc --- read language-dependent message file des_key_file.cc --- load DES keys from plaintext file discover.cc --- Functions for

chromium浏览器开发系列第三篇:chromium源码目录结构

上两篇介绍了下载源码和编译源码,这次主要介绍chromium的源码目录结构,我也是通过源码和官网结合来跟大家说,如果有说的不准确的,欢迎交流. 另外,官网的不一定准确,他们其实也很懒,所以最主要还是靠自己.官网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Chromium结构相对两年前变化很大.目录结构依然很清晰,主要有三个部分(不包括其他的库):浏览器,渲染器,webkit.浏览器是主要的进程,代表所有的UI和I / O.渲染通常是每个tab页的子过程,是由浏览器驱动.Webkit做布局和渲染. 简单介绍解决方案文件:

Swift的源码目录结构 其中proxy是前端的业务接入进程

Swift的源码目录结构.其中proxy是前端的业务接入进程.account.container和object目录分别是账户.容器 和对象的业务处理逻辑进程.common目录是一些通用工具代码.common中比较重要的有:哈希环的处理逻辑.接下来会依次介绍各个进程的源码逻辑和 一些关键点机制. 各个业务进程或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参考文中的架构图. 二.Proxy进程的业务处理 首先需要掌握基于PasteDeploy的堆栈式WSGI架构.根据PasteDeploy定义的各个层,可以很快理清配置文

jquery源码--总体结构

1 (function( window, undefined ) { 2 // 构造jQuery 对象 3 var jQuery = (function() { 4 var jQuery = function( selector, context ) { 5 return new jQuery.fn.init( selector, context, ro otjQuery ); 6 } 7 return jQuery; 8 })(); 9 // 工具方法 Utilities 10 // 回调函数

lamp源码三层结构

拓扑图 apache: 192.168.1.143/24 php: 192.168.1.149/24 mysql:192.168.1.146/24 安装所需软件 Apr-1.5.1.tar.bz2  Apr-util-1.5.3.tar.bz  http://apr.apache.org/download.cgi  httpd 2.4.10.tar.bz2  http://httpd.apache.org/download.cgi#apache24  Mysql  mariadb-5.5.36-

Dubbo源码分析(一):Dubbo源码的结构概述

1.dubbo源码的结构 Dubbo源文件主要包含以上这么多包,其中:  dubbo-common 公共逻辑模块,包括Util类和通用模型. dubbo-remoting 远程通讯模块,相当于Dubbo协议的实现,如果RPC用RMI协议 则不需要使用此包. dubbo-rpc 远程调用模块,抽象各种协议,以及动态代理,只包含一对一的调用, 不关心集群的管理.  dubbo-cluster 集群模块,将多个服务提供方伪装为一个提供方,包括:负载均衡, 容 错,路由等,集群的地址列表可以是静态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