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EventBus简介
1.1、EventBus
EventBus 是一个 Android 事件发布/订阅框架,通过解耦发布者和订阅者简化Android 事件传递,这里的事件可以理解为消息,本文中统一称为事件。事件传递既可用于 Android 四大组件间通讯,也可以用户异步线程和主线程间通讯等等。
传统的事件传递方式包括:Intent、Handler、BroadCastReceiver、Interface 回调,相比之下 EventBus 的优点是代码简洁,使用简单,并将事件发布和订阅充分解耦。可简化 Activities, Fragments, Threads, Services 等组件间的消息传递,可替代Intent、Handler、BroadCast、接口等传统方案,更快,代码更小,50K 左右的 jar 包,代码更优雅,彻底解耦。
1.2、概念
事件(Event):又可称为消息,本文中统一用事件表示。其实就是一个对象,可以是网络请求返回的字符串,也可以是某个开关状态等等。事件类型(EventType)指事件所属的 Class。
事件分为一般事件和 Sticky 事件,相对于一般事件,Sticky 事件不同之处在于,当事件发布后,再有订阅者开始订阅该类型事件,依然能收到该类型事件最近一个Sticky事件。
订阅者(Subscriber):订阅某种事件类型的对象。当有发布者发布这类事件后,EventBus 会执行订阅者的onEvent 函数,这个函数叫事件响应函数。订阅者通过register 接口订阅某个事件类型,unregister 接口退订。订阅者存在优先级,优先级高的订阅者可以取消事件继续向优先级低的订阅者分发,默认所有订阅者优先级都为0。
发布者(Publisher):发布某事件的对象,通过 post 接口发布事件。
1.3、订阅者、发布者、EventBus 关系图
EventBus 负责存储订阅者、事件相关信息,订阅者和发布者都只和
EventBus 关联。
事件响应流程
订阅者首先调用 EventBus的 register 接口订阅某种类型的事件,当发布者通过 post 接口发布该类型的事件时,EventBus 执行调用者的事件响应函数。
二、
EventBus优势
2.1、对比Java监听器接口(Listener Interfaces)
在Java中,特别是Android,一个常用的模式就是使用“监听器(Listeners)”接口。在此模式中,一个实现了监听器接口的类必须将自身注册到它想要监听的类中去。这就意味着监听与被监听之间属于强关联关系。这种关系就使得单元测试很难进行开展。
2.2、对比本地广播管理器(LocalBroadcastManager)
另一项技术就是在组件间通过本地广播管理器(LocalBroadcastManager)进行消息的发送与监听。虽然这对于解耦有很好的帮助,但它的API不如EventBus那样简洁。此外,如果你不注意保持Intent extras类型的一致,它还可能引发潜在的运行时/类型检测错误。
使用EventBus不仅使代码变得清晰,而且增强了类型安全(type-safe)。当用Intent传递数据时,在编译时并不能检查出所设的extra类型与收到时的类型一致。所以一个很常见的错误便是你或者你团队中的其他人改变了Intent所传递的数据,但忘记了对全部的接收器(receiver)进行更新。这种错误在编译时是无法被发现的,只有在运行时才会发现问题。
而使用EventBus所传递的消息则是通过你所定义的Event类。由于接收者方法是直接与这些类实例打交道,所以所有的数据均可以进行类型检查,这样任何由于类型不一致所导致的错误都可以在编译时刻被发现。
另外就是你的Event类可以定义成任何类型。通常会为了表示事件而显式地创建明确命名的类,你也通过EventBus发送/接收任何类。通过这种方法,你就不必受限于那些只能添加到Intent extras中的简单数据类型了。例如,你可以发送一个和ORM模型类实例,并且在接收端直接处理与ORM操作相关的类实例。
三、
EventBus使用
3.1基本使用
3.2具体案例
3.3 onEvent函数使用解析
前一篇给大家装简单演示了EventBus的onEventMainThread()函数的接收,其实EventBus还有另外有个不同的函数,他们分别是:
1、onEvent
2、onEventMainThread
3、onEventBackgroundThread
4、onEventAsync
这四种订阅函数都是使用onEvent开头的,它们的功能稍有不同,在介绍不同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告知观察者事件发生时通过EventBus.post函数实现,这个过程叫做事件的发布,观察者被告知事件发生叫做事件的接收,是通过下面的订阅函数实现的。
onEvent:如果使用onEvent作为订阅函数,那么该事件在哪个线程发布出来的,onEvent就会在这个线程中运行,也就是说发布事件和接收事件线程在同一个线程。使用这个方法时,在onEvent方法中不能执行耗时操作,如果执行耗时操作容易导致事件分发延迟。
onEventMainThread:如果使用onEventMainThread作为订阅函数,那么不论事件是在哪个线程中发布出来的,onEventMainThread都会在UI线程中执行,接收事件就会在UI线程中运行,这个在Android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Android中只能在UI线程中更新UI,所以在onEvnetMainThread方法中是不能执行耗时操作的。
onEventBackground:如果使用onEventBackgrond作为订阅函数,那么如果事件是在UI线程中发布出来的,那么onEventBackground就会在子线程中运行,如果事件本来就是子线程中发布出来的,那么onEventBackground函数直接在该子线程中执行。
onEventAsync:使用这个函数作为订阅函数,那么无论事件在哪个线程发布,都会创建新的子线程在执行onEventAsync.
3.4 EvetntBus3.0使用解析
注册一般是在 onCreate
和 onStart
里注册,尽量不要在 onResume
,可能出现多次注册的情况,比如下面这个异常:
取消注册 要写到 onDestroy
方法里,不要写到 onStop
里,有时会出现异常的哦
EventBus 3 和之前版本的 EventBus 不兼容,这里采用注解的方法来接收事件,四种注解 @Subscrible、@Subscrible(threadMode = ThreadMode.ASYNC)、@Subscribe(threadMode
= ThreadMode.BACKGROUND)、@Subscribe(threadMode = ThreadMode.MAIN)分别对应之前的 onEvent()、onEventAsync()、onEventBackground()、onEventMainThread()。
EventBus 3 采用注解后,方法名没有限制了,参数只有一个,和发送者 post 的参数对应配对,在未声明 threadMode 时,默认的线程模式为 ThreadMode.POSTING,只有在该模式下才可以取消线程。
由于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post 一个事件,那么在不同线程之间传递事件,比如在工作线程传递一个事件更新UI线程中的一个控件,则需要注意 threadMode 的切换。
如果遇到订阅事件无法执行的情况,分析后发现是订阅事件的 Activity 还未执行的原因。找到原因就好办了,这时候就需要用到 postSticky。
四、
EventBus源码解析
4.1 register
EventBus.getDefault().register(this);
EventBus.getDefault()其实就是个单例,和我们传统的getInstance一个意思:
使用了双重判断的方式,防止并发的问题,还能极大的提高效率。
register公布给我们使用的有4个:
调用内部类SubscriberMethodFinder的findSubscriberMethods方法,传入了subscriber 的class,以及methodName,返回一个List<SubscriberMethod>。
那么不用说,肯定是去遍历该类内部所有方法,然后根据methodName去匹配,匹配成功的封装成SubscriberMethod,最后返回一个List。
继续回到register:
到此,我们register就介绍完了。
你只要记得一件事:扫描了所有的方法,把匹配的方法最终保存在subscriptionsByEventType(Map,key:eventType ; value:CopyOnWriteArrayList<Subscription> )中;
eventType是我们方法参数的Class,Subscription中则保存着subscriber,
subscriberMethod(method, threadMode, eventType), priority;包含了执行改方法所需的一切。
4.2 post
到此,我们完整的源码分析就结束了,总结一下:register会把当前类中匹配的方法,存入一个map,而post会根据实参去map查找进行反射调用。分析这么久,一句话就说完了~~
其实不用发布者,订阅者,事件,总线这几个词或许更好理解,以后大家问了EventBus,可以说,就是在一个单例内部维持着一个map对象存储了一堆的方法;post无非就是根据参数去查找方法,进行反射调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yaozhishang/p/994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