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刚进学校的时候,很是兴奋,信誓旦旦地跟老师说:我对互联网感兴趣,喜欢编程。我来读研是来学东西的,不是来玩的。老师回复我:这一点我知道,但是关键是能不能坚持下去,如果你喜欢上了一件事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能一直喜欢下去实际上你已经成功了。好吧,过来人总会有些独到的见解,我也见识到这个园子里面各种让我醍醐灌顶的见解,领略到了有思想、有个性的,程序员精彩的人生。我喜欢听大家讲你们的故事,也喜欢自己讲自己的故事。
怎么讲呢?大道理有,生活学习的小细节也有,来到学校后认识的一个学长介绍一份家教工作,活不重,一个星期俩小时,100块,但是是理科全栈家教。
当然这些都是业余的,我现在是一名程序员,要务正业,导师研究云计算,要求我学习Java,2014年4月学过一段时间,现在重新开始,要学精,毕竟不管哪个研究领域,程序语言是最基础的。
捣鼓了一段时间的Java的同时把课堂上面的东西落下了。其实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我们课下完全可以自学得到,想想有些老师上课没什么意思,照本宣科的讲,就没去上。但是开学来完全就不是这么想的,那时候还是在本子上细细地写下一张大课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全不落下。完完全全地学霸了一把。
后来接触的知识多了,就开始浮躁起来了,浮躁的原因是想法太多,理想与现在的情况不相符。学会慢慢丢掉一些想法,学会静心做好一件事。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事要讲求效率、讲求方法。有时候不同的算法带来的复杂度是成次方增长的。
所以我自己一直寻找方法,习得学习之法,比如:
并发式学习:按注意力曲线,我把一天分成36分,以40分钟为一个小时,大脑进行并发式地处理,每过一个小时(40分钟),就并发处理不同事务,就像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从宏观角度(一个月)看我们同时进行好几门功课的学习,这里说到学习的方法是并发式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这样子的并发式的:复杂的、难度较大的和简单的、基础的同时进行。
自顶向下学习:学习某一门全新的功课,我会首先研究一本书的目录,和前言。大概知道整本书的框架,然后再往框架里面自顶向下的添加东西,最后填底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