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教程笔记(5)

数据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基础

0.内容体系

  • ◇信道特性
  • ◇数字编码与编码效率
  • ◇脉冲编码调制
  • ◇复用技术
  • ◇差错控制

1.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信道特征

2.1香农理论

在使用香农理论的时候,由于(信噪比)的比值通常太大,因此通常使用分贝数(dB)来表示:

例如,时,用分贝表示就是30dB.如果带宽是3kHz,则这时的极限速率就应该是:

3.数据调制与编码

3.1数据调制与编码——模拟通道传送模拟数据

3.2数据调制与编码——数字信道传送模拟数据

  • ◇PCM要经过采样、量化、编码三个步骤
  • ◇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速率就大于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的2倍
  • ◇量化是将样本的连续值转换成离散值
  • ◇编码就是将量化后的样本值变成相应的二进制代码

3.3数据调制与编码——模拟信道传送数字数据

4.数字编码与编码效率

4.1数字编码与编码效率——基本编码

5.复用技术

5.1常见复用标准

6.通信方式

7.差错控制

如果要增加纠错检错能力,就要增加码距

最小码距 检错 纠错
1 0 0
2 1 0
3 2 1
4 3 1

◇码距与检错、纠错的关系

  1. 在一个码组内为了检测e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e+1
  2. 在一个码组内为了纠正t个误码,要求最小码距应该满足:d>=2t+1

7.1奇偶校验

7.2海明校验

7.3CRC校验

模拟练习

1.设信道的码元速率为300波特,采用4相DPSK调制,则信道的数据速率为(1)bps

A.300 B.600

C.800 D.1000

(1)B

2.使用海明码进行前向纠错,如果冗余为4位,那么信息位最多可以用到(2)位,假定码字位a6 a5 a4 a3 a2 a1 a0,并且有下面的监督关系式:

S2=a2+a4+a5+a6

S1=a1+a3+a5+a6

S0=a0+a3+a4+a6

若S2 S1 S0=110,则表示出错位是(3)

(2)A.6 B.8 C.11 D.16

(3)A.a3 B.a4 C.a5 D.a6

(2)C (3)C

3.10BASE-T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其编码效率为(4)%,在快速以太网中使用4B/5B编码,其编码效率为(5)%。

(4)A.30 B.50 C.80 D.90

(5)A.30 B.50 C.80 D.90

(4)B (5)C

4.在相隔400km的两地间通过电缆以4800b/s的速率传送3000比特长的数据包,从开始发送到接收完数据需要的时间是(6)

(6)A.480ms B.607ms C.612ms D.627ms

(6)D

5.假设模拟信号的最高频率为10MHz,采样频率必须大于(7),才能使得到的样本信号不失真。

(7)A.6MHz B.12MHz C.18MHz D.20MHz

(7)D

6.曼彻斯特编码的特点是(8),它的编码效率是(9)

(8)A.在”0”比特的前沿有电平翻转,在”1”比特的前沿没有电平翻转

B.在”1”比特的前沿有电平翻转,在”0”比特的前沿没有电平翻转

C.在每个比特的前沿有电平翻转

D.在每个比特的中间有电平翻转

(9)A.50% B.60%

C.80% D.100%

(8)C (9)A

7.设信道带宽为3400Hz,采用PCM编码,采样周期为125,每个样本量化为128个等级,则信道的数据速率为(10)。

(10)A.10Kb/s B.16Kb/s

C.56Kb/s D.64Kb/s

(10)C

8.设数据码字为10010011,采用海明码进行校验,则必须加入(11)此特冗余位才能纠正一位错。

(11)A.2 B.3 C.4 D.5

(11)C

9.为了进行差错控制,必须对传送的数据帧进行校验,在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校验方法是(12)校验。CRC-16标准规定的生成多项式为,它产生的校验码是(13)位,接收端发现错误后采取的措施是(14)。如果CRC的生成多项式为,信息码字为10110,则计算出的CRC校验码是(15)。要检查出d位错,码字之间的海明距离最小值为(16)。

(12)A.奇偶(Parity) B.海明(Hamming) C.格雷(Gray) D.循环冗余(Cyclic Redundancy)

(13)A.2 B.4 C.16 D.32

(14)A.自动纠错 B.报告上层协议 C.自动请求重发 D.重新生成原始数据

(15)A.0100 B.1010 C.0111 D.1111

(16)A.d B.d+1 C.d-1 D.2d+1

(12)D

(13)C

(14)C

(15)D

(16)B

时间: 2024-10-07 09:06:31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5)的相关文章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14)

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 工作区子系统:是连接用户终端设备的子系统,主要包括信息插座和信息插座和设备之间的适配器.通俗来讲就是连接电脑和网线接口之间的部分. 水平子系统:是连接工作区和主干的子系统主要包括配线架,配线电缆和机器插座.通俗来讲就是从楼层里面的弱电间里面的配线架到每个房间墙壁上网卡的接口之间的部分.它通常布线是在天花板上面,因此与楼层是平行的,所以叫做水平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 是在布线电缆进行端接和配置管理的子系统.通俗来讲是配线间当中的设备部分. 干线子系统:是用来连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24)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IP地址--特殊IP地址 IP地址的特点 IP地址不能反映任何有关主机位置的地理信息. IP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用转换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局域网仍然属于一个网络. 在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的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IP地址--子网划分 IP地址空间利用率低 两级IP地址不够灵活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30)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TCP协议--可靠传输 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应用程序层在利用TCP协议之前必须建立一个TCP连接,当数据传输完成之后必须释放已经建立的TCP连接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它不支持广播和组播 TCP提供可靠交互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输的数据不会产生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顺序到达目的地 TCP提供全双工的通信,TCP还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进程在任何时刻之内都能购发送数据,同时在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用来存放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26)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IP地址--使用子网时分组的转发 IP地址--子网掩码 四台主机的网络号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判断四台主机都属于同一个网络. 此时A.B.D三台主机的主机号都是一样的,所有可以判断A.B.D属于同一个网络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而C要进行通信的话就要使用路由器. 可以判断A.B属于同一个网络,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而A和B与D.C要进行通信必须使用第三种设备--路由器 IP地址--无分类编址 IP数据报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12)生成树协议

局域网技术 局域网技术 生成树协议 1.冗余的意义 单点故障:如左图,网段A与网段B之间只有一条链路和交换机连接,一旦网线出现故障,那么网段A与网段B就无法进行直接连接. 那么如何避免单点故障,如右图,在网段A和网段B之间再添加一条链路和一台交换机就能有效的避免单点故障.这就是冗余的网络设计. 要实现冗余就要添加额外的链路和设备,这就会导致投入的成本偏高.而网络设备的故障率要远远低于网络线路的故障率. 因此,可以使用上图的方式来避免单点故障的问题和额外成本的问题. 2.交换环路所带来的危害 1.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33)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TCP协议--三次握手 TCP协议--四次断开 常见的传输层端口 域名系统DNS 名称解析方法: Host表 NIS系统 DNS系统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29)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IPv6协议--特殊的IP地址 未指明地址 环回地址 0:0:0:0:0:0:0:1,即::1 基于IPv4的地址 本地链路单播地址 传输层概述 UDP协议--报文格式 特点: UDP是无连接的,也就是说它在发送数据之前并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延时 UDP使用尽最大努力的交互,也就是不保证可靠性 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应用程序发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之后就直接交付给IP层,也就是说一次发送一个完整的报文,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21)

广域网与接入网技术 广域网与接入网技术 常见接入网技术--SONET/SDH 常见接入技术--xDSL 常见接入技术--HFC 常见接入技术--FTTx 模拟练习 xDSL技术中,能提供上下信道非对称传输的是(1) A.ADSL和HDSL B.ADSL和VDSL C.SDSL和VDSL D.SDSL和HDSL (1)B 对于选择重发ARQ协议,如果帧编号字段为k位,则窗口大小(2) A. B. C. D. (2)B PS:如果是后退N帧,那么它的窗口大小应该选择A 以下关帧中继网网中的描述中不正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32)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TCP协议--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过程: 拥塞控制并不能完全避免拥塞,只能是优化

网络技术教程笔记(23)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因特网与网络互联技术 IP地址--编址方法 IP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分类的IP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1981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1985年通过. 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年提出了后很快得到推广应用. IP地址--分类的IP地址 以127开头的IP地址,只是作为软件的回环测试之用,也就是说根本不是个IP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