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文没有什么框架性的东西,就是按照__create_page_tables代码的执行路径走读一遍,记录在初始化阶段,内核是如何创建内核运行需要的页表过程。想要了解一些概述性的、框架性的东西可以参考内存初始化文档。
本文的代码来自ARM64,内核版本是4.4.6,此外,阅读本文最好熟悉ARMv8中翻译表描述符的格式。
二、create_table_entry
这个宏定义主要是用来创建一个中间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中的描述符。如果用linux的术语,就是创建PGD、PUD或者PMD的描述符。如果用ARM64术语,就是创建L0、L1或者L2的描述符。具体创建哪一个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 descriptor是由tbl参数指定的,tbl指向了该translation table的内存。virt参数给出了要创建地址映射的那个虚拟地址,shift参数以及ptrs参数是和具体在哪一个entry中写入描述符有关。我们知道,在定位页表描述的时候,我们需要截取虚拟地址中的一部分做为offset(index)来定位描述符,实际上,虚拟地址右移shift,然后截取ptrs大小的bit field就可以得到entry index了。tmp1和tmp2是临时变量。create_table_entry的代码如下:
.macro create_table_entry, tbl, virt, shift, ptrs, tmp1, tmp2
lsr \tmp1, \virt, #\shift
and \tmp1, \tmp1, #\ptrs - 1 // table index-------------------(1)
add \tmp2, \tbl, #PAGE_SIZE-------------------------(2)
orr \tmp2, \tmp2, #PMD_TYPE_TABLE---------------------(3)
str \tmp2, [\tbl, \tmp1, lsl #3]--------------------------(4)
add \tbl, \tbl, #PAGE_SIZE---------------------------(5)
.endm
(1)tmp1中保存virt地址对应在Translation table中的entry index。
(2)初始阶段的页表页表定义在链接脚本中,如下:
BSS_SECTION(0, 0, 0)
. = ALIGN(PAGE_SIZE);
idmap_pg_dir = .;
. += IDMAP_DIR_SIZE;
swapper_pg_dir = .;
. += SWAPPER_DIR_SIZE;
初始阶段的页表(PGD/PUD/PMD/PTE)都是排列在一起的,每一个占用一个page。也就是说,如果create_table_entry当前操作的是PGD,那么tmp2这时候保存了下一个level的页表,也就是PUD了。
(3)这一步是合成描述符的数值。光有下一级translation table的地址不行,还要告知该描述符是否有效(bit 0),该描述符的类型是哪一种类型(bit 1)。对于中间level的页表,该描述符不可能是block entry,只能是table type的描述符,因此该描述符的最低两位是0b11。
#define PMD_TYPE_TABLE (_AT(pmdval_t, 3) << 0)
(4)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描述符写入页表中。之所以有“lsl #3”操作,是因为一个描述符占据8个Byte。
(5)将translation table的地址移到next level,以便进行下一步设定。
三、create_pgd_entry
从字面上看,create_pgd_entry似乎是用来在PGD中创建一个描述符,但是,实际上该函数不仅仅创建PGD中的描述符,如果需要下一级的translation table,例如PUD、PMD,也需要同时建立,最终的要求是能够完成所有中间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的建立(其实每个table中都是只建立了一个描述符),仅仅留下PTE,由其他代码来完成。该函数需要四个参数:tbl是pgd translation table的地址,具体要创建哪一个地址的描述符由virt指定,tmp1和tmp2是临时变量,create_pgd_entry具体代码如下:
.macro create_pgd_entry, tbl, virt, tmp1, tmp2
create_table_entry \tbl, \virt, PGDIR_SHIFT, PTRS_PER_PGD, \tmp1, \tmp2-------(1)
#if SWAPPER_PGTABLE_LEVELS > 3------------------------(2)
create_table_entry \tbl, \virt, PUD_SHIFT, PTRS_PER_PUD, \tmp1, \tmp2--------(3)
#endif
#if SWAPPER_PGTABLE_LEVELS > 2------------------------(4)
create_table_entry \tbl, \virt, SWAPPER_TABLE_SHIFT, PTRS_PER_PTE, \tmp1, \tmp2
#endif
.endm
(1)create_table_entry 在上一节已经描述了,这里通过调用该函数在PGD中为虚拟地址virt创建一个table type的描述符。
(2)SWAPPER_PGTABLE_LEVELS这个宏定义和ARM64_SWAPPER_USES_SECTION_MAPS相关,而这个宏在蜗窝已经有一篇文章描述,这里就不说了。SWAPPER_PGTABLE_LEVELS其实定义了swapper进程地址空间的页表的级数,可能3,也可能是2,具体中间的Translation table有多少个level是和配置相关的,如果是section mapping,那么中间level包括PGD和PUD就OK了,PMD是最后一个level。如果是page mapping,那么需要PGD、PUD和PMD这三个中间level,PTE是最后一个level。当然,如果整个page level是3或者2的时候,也有可能不存在PUD或者PMD这个level。
(3)当SWAPPER_PGTABLE_LEVELS > 3的时候,需要创建PUD这一级的Translation table。
(4)当SWAPPER_PGTABLE_LEVELS > 2的时候,需要创建PMD这一级的Translation table。
上面太枯燥了,我们给出一些实例:
例子1:当虚拟地址是48个bit,4k page size,这时候page level等于4,映射关系是PGD(L0)--->PUD(L1)--->PMD(L2)--->Page table(L3)--->page,但是如果采用了section mapping(4k的page一定会采用section mapping),映射关系是PGD(L0)--->PUD(L1)--->PMD(L2)--->section。在create_pgd_entry函数中将创建PGD和PUD这两个中间level。
例子2:当虚拟地址是48个bit,16k page size(不能采用section mapping),这时候page level等于4,映射关系是PGD(L0)--->PUD(L1)--->PMD(L2)--->Page table(L3)--->page。在create_pgd_entry函数中将创建PGD、PUD和PMD这三个中间level。
例子3:当虚拟地址是39个bit,4k page size,这时候page level等于3,映射关系是PGD(L1)--->PMD(L2)--->Page table(L3)--->page。由于是4k page,因此采用section mapping,映射关系是PGD(L1)--->PMD(L2)--->section。在create_pgd_entry函数中将创建PGD这一个中间level。
四、create_block_map
create_block_map的名字起得不错,该函数就是在tbl指定的Translation table中建立block descriptor以便完成address mapping。具体mapping的内容是将start 到 end这一段VA mapping到phys开始的PA上去,代码如下:
.macro create_block_map, tbl, flags, phys, start, end
lsr \phys, \phys, #SWAPPER_BLOCK_SHIFT
lsr \start, \start, #SWAPPER_BLOCK_SHIFT
and \start, \start, #PTRS_PER_PTE - 1 // table index
orr \phys, \flags, \phys, lsl #SWAPPER_BLOCK_SHIFT // table entry
lsr \end, \end, #SWAPPER_BLOCK_SHIFT
and \end, \end, #PTRS_PER_PTE - 1 // table end index
9999: str \phys, [\tbl, \start, lsl #3] // store the entry
add \start, \start, #1 // next entry
add \phys, \phys, #SWAPPER_BLOCK_SIZE // next block
cmp \start, \end
b.ls 9999b
.endm
五、__create_page_tables
1、准备阶段
__create_page_tables:
adrp x25, idmap_pg_dir------------------------(1)
adrp x26, swapper_pg_dir
mov x27, lrmov x0, x25-----------------------------(2)
add x1, x26, #SWAPPER_DIR_SIZE
bl __inval_cache_rangemov x0, x25-----------------------------(3)
add x6, x26, #SWAPPER_DIR_SIZE
1: stp xzr, xzr, [x0], #16
stp xzr, xzr, [x0], #16
stp xzr, xzr, [x0], #16
stp xzr, xzr, [x0], #16
cmp x0, x6
b.lo 1bldr x7, =SWAPPER_MM_MMUFLAGS-----------------(4)
(1)取idmap_pg_dir这个符号的物理地址,保存到x25。取swapper_pg_dir这个符号的物理地址,保存到x26。这段代码没有什么特别要说明的,除了adrp这条指令。adrp是计算指定的符号地址到run time PC值的相对偏移(不过,这个offset没有那么精确,是以4K为单位,或者说,低12个bit是0)。在指令编码的时候,立即数(也就是 offset)占据21个bit,此外,由于偏移计算是按照4K进行的,因此最后计算出来的符号地址必须要在该指令的-4G和4G之间。由于执行该指令的 时候,还没有打开MMU,因此通过adrp获取的都是物理地址,当然该物理地址的低12个bit是全零的。此外,由于在链接脚本中 idmap_pg_dir和swapper_pg_dir是page size aligned,因此使用adrp指令也是OK的。
(2)这段代码是要进行invalid cache的操作了,具体要操作的范围就是identity mapping和kernel image mapping所对应的页表区域,起始地址是idmap_pg_dir,结束地址是swapper_pg_dir+SWAPPER_DIR_SIZE。
为什么要调用__inval_cache_range来invalidate idmap_pg_dir和swapper_pg_dir对应页表空间的cache呢?根据boot protocol,代码执行到此,对于cache的要求是kernel image对应的那段空间的cache line是clean到PoC的,不过idmap_pg_dir和swapper_pg_dir对应页表空间不属于kernel image的一部分,因此其对应的cacheline很可能有一些旧的,无效的数据,必须要清理掉。
(3)将idmap和swapper页表内容设定为0是有意义的。实际上这些translation table中的大部分entry都是没有使用的,PGD和PUD都是只有一个entry是有用的,而PMD中有效的entry数目是和mapping的地 址size有关。将页表内容清零也就是意味着将页表中所有的描述符设定为invalid(描述符的bit 0指示是否有效,等于0表示无效描述符)。
(4)要创建mapping除了需要VA和PA,还需要memory attribute的参数,这个参数定义如下:
#if ARM64_SWAPPER_USES_SECTION_MAPS
#define SWAPPER_MM_MMUFLAGS (PMD_ATTRINDX(MT_NORMAL) | SWAPPER_PMD_FLAGS)
#else
#define SWAPPER_MM_MMUFLAGS (PTE_ATTRINDX(MT_NORMAL) | SWAPPER_PTE_FLAGS)
#endif
为了理解这些定义,需要理解block type和page type的描述符的格式,大家自行对照ARMv8文档,这里就不贴图了。SWAPPER_MM_MMUFLAGS这个flag其实定义了要映射地址的memory attribut。对于kernel image这一段内存,当然是普通内存,因此其中的MT_NORMAL就是表示后续的地址映射都是为normal memory而创建的。其他的flag定义如下:
#define SWAPPER_PTE_FLAGS (PTE_TYPE_PAGE | PTE_AF | PTE_SHARED)
#define SWAPPER_PMD_FLAGS (PMD_TYPE_SECT | PMD_SECT_AF | PMD_SECT_S)
PMD_SECT_AF(PTE_AF)中的AF是access flag的缩写,这个bit用来表示该entry是否第一次使用(当程序访问对应的page或者section的时候,就会使用该entry,如果从来没有被访问过,那么其值等于0,否者等于1)。该bit主要被操作系统用来跟踪一个page是否被使用过(最近是否被访问),当该page首次被创建的时候,AF等于0,当代码第一次访问该page的时候,会产生MMU fault,这时候,异常处理函数应该设定AF等于1,从而阻止下一次访问该page的时候产生MMU Fault。在这里,kernel image对应的page,其描述符的AF bit都设定为1,表示该page当前状态是actived(最近被访问),因为只有用户空间进程的page才会根据AF bit来确定哪些page被swap out,而kernel image对应的page是always actived的。
PMD_SECT_S(PTE_SHARED)对应shareable attribute bits,这个两个bits定义了该page的shareable attribute。那么是shareable attribute呢?shareable attribute定义了memory location被多个系统中的bus master共享的属性。具体定义如下:
SH[1:0] | Normal memory |
00 | Non-shareable |
01 | 无效 |
10 | outer shareable |
11 | inner shareble |
这里memory attribute中SH被设定为0b11,即inner shareable。如果一个page被标注为inner shareable,那么在inner shareable domain中,所有的bus mast访问该page中的memory都是coherent的(HW会处理cache coherence问题),软件不需要考虑cache。一般而言,所有cpu core组成了inner shareable domain,也就是说,对于kernel direct mapping而言,其对应的内存对所有的cpu core的访问都是coherent的。
memory attribute中其他的flag都没有显式指定,也就是说它们的值都是0,我们可以简单过一下。AP的值是0,表示该page对kernel mode(EL1)是read/write的,对于userspace(EL0),是不允许访问的。nG bit是0,表示该地址翻译是全局的,不是process-specific的,这也合理,内核page的映射当然是全局的了。
2、建立identity mapping
mov x0, x25 -------------------------(1)
adrp x3, __idmap_text_start --------------------(2)#ifndef CONFIG_ARM64_VA_BITS_48---------------------(3)
#define EXTRA_SHIFT (PGDIR_SHIFT + PAGE_SHIFT - 3)-----------(4)
#define EXTRA_PTRS (1 << (48 - EXTRA_SHIFT)) ---------------(5)#if VA_BITS != EXTRA_SHIFT-------------------------(6)
#error "Mismatch between VA_BITS and page size/number of translation levels"
#endifadrp x5, __idmap_text_end-------------------------(7)
clz x5, x5
cmp x5, TCR_T0SZ(VA_BITS) ----------------------(8)
b.ge 1fadr_l x6, idmap_t0sz---------------------------(9)
str x5, [x6]
dmb sy
dc ivac, x6create_table_entry x0, x3, EXTRA_SHIFT, EXTRA_PTRS, x5, x6--------(10)
1:
#endifcreate_pgd_entry x0, x3, x5, x6-----------------------(11)
mov x5, x3 // __pa(__idmap_text_start)
adr_l x6, __idmap_text_end // __pa(__idmap_text_end)
create_block_map x0, x7, x3, x5, x6---------------------(12)
(1)x0保存了idmap_pg_dir变量的物理地址,也就是identity mapping的PGD。
(2)x3保存了__idmap_text_start的物理地址,对于identity mapping而言,x3也保存了虚拟地址,因为虚拟地址是等于物理地址的。
(3)基本上创建identity mapping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如果物理内存的地址位于非常高的位置,那么在进行identity mapping就有问题了,因为有可能你配置的VA_BITS不够大,超出了虚拟地址的范围。这时候,就需要扩展virtual address range了。当然,如果配置了48bits的VA_BITS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因为ARMv8最大支持的VA BITS就是48个,根本不可能扩展了。
(4)在虚拟地址地址不是48 bit,而系统内存的物理地址又放到了非常非常高的位置,这时候,为了完成identity mapping,我们必须要扩展虚拟地址,那么扩展多少呢?扩展到48个bit。扩展之后,增加了一个EXTRA的level,地址映射关系是EXTRA--->PGD--->……,其中EXTRA_SHIFT等于(PGDIR_SHIFT + PAGE_SHIFT - 3)。
(5)扩展之后,地址映射多个一个level,我们称之EXTRA level,该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中有多少个entry呢?EXTRA_PTRS给出了答案。
(6)其实现行的linux kernel中,对地址映射是有要求的,即要求PGD是满的。例如:48 bit的虚拟地址,4k的page size,对应的映射关系是PGD(9-bit)+PUD(9-bit)+PMD(9-bit)+PTE(9-bit)+page offset(12-bit),对于42bit的虚拟地址,64k的page size,对应的映射关系是PGD(13-bit)+ PTE(13-bit)+ page offset(16-bit)。这两种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PGD中的entry数目都是满的,也就是说索引到PGD的bit数目都是PAGE_SIZE-3。如果不满足这个关系,linux kernel会认为你的配置是有问题的。注意:这是内核的要求,实际上ARM64的硬件没有这么要求。
正因为正确的配置下,PGD都是满的,因此扩展之后EXTRA_SHIFT一定是等于VA_BITS的,否则一定是你的配置有问题。我们延续上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扩展虚拟地址的bit数目。对于42bit的虚拟地址,64k的page size,扩展之后,虚拟地址是48个bit,地址映射关系是EXTRA(6-bit)+ PGD(13-bit)+ PTE(13-bit)+ page offset(16-bit)。
(7)x5保存了__idmap_text_end的物理地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需要确定identity mapping的最高的物理地址,计算该物理地址的前导0有多少个,从而可以判断该地址是否是位于物理地址空间中比较高的位置。
(8)宏定义TCR_T0SZ可以计算给定虚拟地址数目下,前导0的个数。如果虚拟地址是48的话,那么前导0是16个。如果当前物理地址的前导0的个数(x5的值)还有小于当前配置虚拟地址的前导0的个数,那么就需要扩展。
(9)OK,现在进入需要扩展的分支,当然,具体要配置虚拟地址是通过TCR_EL1寄存器中的T0SZ域进行的,现在还不是时候(具体的设定在__cpu_setup函数中),这里,我们只要设定idmap_t0sz这个变量值就OK了,在__cpu_setup函数中会从该变量取值并设定到TCR_EL1寄存器中的。代码中,x6是idmap_t0sz变量的物理地址,x5是物理地址前导0的个数,将其保存到idmap_t0sz变量中。
(10)创建extra translation table的entry。具体传递的参数如下:
x0:页表地址idmap_pg_dir
x3:准备映射的虚拟地址(虽然x3保存的是物理地址,但是identity mapping嘛,VA和PA都是一样的)
EXTRA_SHIFT:正常建立最高level mapping的时候, shift是PGDIR_SHIFT,但是,由于物理地址位置太高,需要额外的映射,因此这里需要再加上一个level的mapping,因此shift需要PGDIR_SHIFT + (PAGE_SHIFT - 3)。
EXTRA_PTRS:增加了一个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我们需要确定这个增加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中包含的描述符的数目,EXTRA_PTRS给出了这个参数。
(11)create_pgd_entry这个函数上面解释过了,建立各个中间level的table描述符。
(12)创建最后一个level translation table的entry。该entry可能是page descriptor,也可能是block descriptor,具体传递的参数如下:
x0:指向最后一个level的translation table
x7:要创建映射的memory attribute
x3:物理地址
x5:虚拟地址的起始地址(其实和x3一样)
x6:虚拟地址的结束地址
3、创建kernel direct mapping
mov x0, x26 ------------------------(1)
mov x5, #PAGE_OFFSET-----------------------(2)
create_pgd_entry x0, x5, x3, x6---------------------(3)
ldr x6, =KERNEL_END // __va(KERNEL_END)
mov x3, x24 // phys offset
create_block_map x0, x7, x3, x5, x6 -------------------(4)mov x0, x25
add x1, x26, #SWAPPER_DIR_SIZE
dmb sy
bl __inval_cache_rangemov lr, x27
ret
(1)swapper_pg_dir其实就是swapper进程(pid等于0的那个,其实就是idle进程)的地址空间,这时候,x0指向了内核地址空间的PGD的基地址。
(2)PAGE_OFFSET是kernel image的首地址,对于48bit的VA而言,该地址是0xffff8000-00000000
(3)创建PAGE_OFFSET(即kernel image首地址,虚拟地址)对应中间level的table描述符。
(4)创建PAGE_OFFSET~KERNEL_END之间地址映射的最后一个level的描述符。
参考文献:
1、ARMv8技术手册
2、Linux 4.4.6内核源代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antu2018/p/844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