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yis最近微软中国Azure更新速度似乎已经超越任何时期了,前两天刚刚更新的Azure云助理,让众多Azure用户实现在移动端灵活的管理Azure资源,相信对于云服务来讲这也是未来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之一。说到管理方式,不得不说微软中国Azure近期更新的另一大神器预览版门户。
说到Azure预览版门户,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玩意,毕竟在国际版Azure中已经预览了非常之久了。但对于中国版Azure来说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更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中国版Azure的预览版介绍以及通过配置固定公网IP作为实例来进行演示。
在中国版Azure更新预览版门户之前,要想使用固定公网IP是非常麻烦的,需要使用Azure PowerShell并结合相关cmdlet来实现。而今天我们直接使用预览版门户来完成全部操作,不需要编写和敲击任何代码,全程使用熟悉的图形化界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此地址打开预览版门户:
进入熟悉的登录界面,通过Azure帐户和密码进行登录。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与国际版Azure完全一致界面的预览版门户,这也与Azure Stack界面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由于在使用预览版门户之前,我们使用的是经典管理门户,所以资源管理的方式也是有所区别,在经典门户中创建的资源大多数会进行"经典(Classical)"标识,而预览版门户则使用"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进行区分。当然,经典与资源管理器这两种资源类型区分,远远不仅是在名称上。
话就不多说了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们今天要演示的是使用预览版门户给虚拟机配置固定的公网IP地址。需要注意的是,在预览版门户中只能给新建的虚拟机配置固定公网IP地址,若要为已经创建的虚拟机配置固定公网IP地址,需要配合使用Azure PowerShell完成。
首先我们在预览版门户中的左下侧单击"浏览",找到"虚拟机"。
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并在确定时选择"资源管理器"(经典版的公网IP配置后面会介绍);在预览版中的Azure,在创建资源虚拟机、网络等资源时会分为经典和资源管理器。需要注意的是,资源管理器版的资源是无法在经典管理门户中可视的,这点尤其需要注意。
配置虚拟机信息,包括名称、用户名密码等,并选择合适的订阅。可以新创建也可以使用现有的资源组,若使用现有的资源组,则可以直接使用该资源组中的已经存在的资源。
在第二步骤中需要选择虚拟机的大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虚拟机性能配置。单击"查看所有"可以看到当前订阅、当前数据中心可用的所有型号,可以详细的看到每种型号的CPU、内存、磁盘数量、磁盘IOPS、是否配置SSD、是否支持自动缩放与负载均衡。在国际版中,还可以显示定价,但中国版的似乎此功能还没有上线,但我们仍然可以参考官网,这点可以忽略。
在第三步骤中会要求进一步的配置附加参数,包括选择虚拟网络和子网,这两者都是用于私有网络的,也就是现在所有的虚拟机都将有两个网络接口,分别连接至私有网络和公共网络(可以选择不连接Internet)。我们继续配置我们的固定公网IP地址,找到"公共IP地址",然后选择"新建"。
在新建的公共IP地址界面,设置此公共IP地址方便识别的名称,然后将分配选择为"静态",就表示此公共IP地址不会被回收,是固定的公网IP地址。此公共IP地址在创建好后将成为一个资源,我们可以随时将其分配至该资源组中的其他资源。
在第四步骤中确认信息,并单击确定,开始部署任务。
耐心等待虚拟机创建完成,在资源组或所有资源中找到我们刚刚创建好的虚拟机,可以看到该虚拟机的固定公共IP地址。
可以尝试将此虚拟机关闭,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来观察Azure是否回收该IP地址,实际上此IP地址将会一直保留,除非我们取消关联并修改该公共IP资源为动态。
在该公共IP地址资源设置的详细配置界面,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共IP地址已经与虚拟机的接口绑定,可以设置该IP地址独立的DNS名称,也就是前面我们看到的"公共IP地址/DNS名称"。
若要为虚拟机取消关联公共IP地址资源,可以在虚拟机界面- 设置- 网络接口- 单击网络接口名称,进入网络接口资源的界面,再单击网络接口的设置- IP地址。
在此若选择公共IP地址已禁用,则表示取消关联该公共IP地址资源,虚拟机将不再具备公共IP地址,也无法直接访问互联网或从互联网访问。此处还可以配置私有虚拟专网、子网以及私有虚拟专网IP地址分配方式。
以上步骤和操作适用于:
- Azure预览管理门户
- 虚拟机(资源管理器)
- 云服务(资源管理器)
好了,今天关于预览门户以及配置虚拟机固定公网IP地址的内容就到此结束。最后在嗦两句:预览版的Azure门户功能真的非常强大,资源管理器的方式也非常的强大,总的来讲Azure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强。但是,可能大家也发现了,配置过程、设置方式、资源颗粒度,一层接一层,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可能就稍微有点复杂了。好在,Azure正在逐步的实现模块化和模板化,相信以后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