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内核的五大创新

在科技行业,创新这个词几乎和革命一样到处泛滥,所以很难将那些夸张的东西与真正令人振奋的东西区分开来。Linux内核被称为创新,但它又被称为现代计算中最大的奇迹,一个微观世界中的庞然大物。
撇开营销和模式不谈,Linux 可以说是开源世界中最受欢迎的内核,它在近 30 年的生命时光当中引入了一些真正的规则改变者。

Cgroups(2.6.24)

早在 2007 年,Paul Menage 和 Rohit Seth 就在内核中添加了深奥的控制组(cgroups)功能(cgroups 的当前实现是由 Tejun Heo 重写的)。这种新技术最初被用作一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确保一组特定任务的服务质量。

例如,你可以为与你的 WEB 服务相关联的所有任务创建一个控制组定义(cgroup),为例行备份创建另一个 cgroup ,再为一般操作系统需求创建另一个 cgroup。然后,你可以控制每个组的资源百分比,这样你的操作系统和 WEB 服务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系统资源,而你的备份进程可以访问剩余的资源。

handsome hipster modern man designer working home using laptop at home

然而,cgroups 如今变得这么著名是因其作为驱动云技术的角色:容器。事实上,cgroups 最初被命名为进程容器。当它们被 LXC、CoreOS 和 Docker 等项目采用时,这并不奇怪。

就像闸门打开后一样,“容器” 一词就像成为了 Linux 的同义词一样,微服务风格的基于云的“应用”概念很快成为了规范。如今,已经很难摆脱 cgroups 了,它们是如此普遍。每一个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如果你运行 Linux 的话,可能还有你的笔记本电脑)都以一种合理的方式使用了 cgroups,这使得你的计算体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易于管理和灵活。

例如,你可能已经在电脑上安装了 Flathub 或 Flatpak,或者你已经在工作中使用 Kubernetes和/或 OpenShift。不管怎样,如果“容器”这个术语对你来说仍然模糊不清,则可以 通过 Linux 容器从背后获得对容器的实际理解。

LKMM(4.17)

2018 年,Jade Alglave、Alan Stern、Andrea Parri、Luc Maranget、Paul McKenney 以及其他几个人的辛勤工作的成果被合并到主线 Linux 内核中,以提供正式的内存模型。Linux 内核内存[一致性]模型(LKMM)子系统是一套描述 Linux 内存一致性模型的工具,同时也产生用于测试的用例(特别命名为 klitmus)。

随着系统在物理设计上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了更多的中央处理器内核,高速缓存和内存增长,等等),它们就越难知道哪个中央处理器需要哪个地址空间,以及何时需要。例如,如果 CPU0 需要将数据写入内存中的共享变量,并且 CPU1 需要读取该值,那么 CPU0 必须在 CPU1 尝试读取之前写入。类似地,如果值是以一种顺序方式写入内存的,那么期望它们也以同样的顺序被读取,而不管哪个或哪些 CPU 正在读取。

即使在单个处理器上,内存管理也需要特定的任务顺序。像 x = y 这样的简单操作需要处理器从内存中加载 y 的值,然后将该值存储在 x 中。在处理器从内存中读取值之前,是不能将存储在 y 中的值放入 x 变量的。此外还有地址依赖:x[n] = 6 要求在处理器能够存储值 6 之前加载 n。

LKMM 可以帮助识别和跟踪代码中的这些内存模式。它部分是通过一个名为 herd 的工具来实现的,该工具(以逻辑公式的形式)定义了内存模型施加的约束,然后列举了与这些约束一致性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低延迟补丁(2.6.38)

很久以前,在 2011 年之前,如果你想在 Linux 上进行多媒体工作,你必须得有一个低延迟内核。这主要适用于录音时添加了许多实时效果(如对着麦克风唱歌和添加混音,以及在耳机中无延迟地听到你的声音)。有些发行版,如 Ubuntu Studio,可靠地提供了这样一个内核,所以实际上这没有什么障碍,这只不过是当艺术家选择发行版时的一个重要提醒。

然而,如果你没有使用 Ubuntu Studio,或者你需要在你的发行版提供之前更新你的内核,你必须跳转到 rt-patches 网页,下载内核补丁,将它们应用到你的内核源代码,编译,然后手动安装。

后来,随着内核版本 2.6.38 的发布,这个过程结束了。Linux 内核突然像变魔术一样默认内置了低延迟代码(根据基准测试,延迟至少降低了 10 倍)。不再需要下载补丁,不用编译。一切都很顺利,这都是因为 Mike Galbraith 编写了一个 200 行的小补丁。

对于全世界的开源多媒体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规则改变者。从 2011 年开始事情变得如此美好,到 2016 年我自己做了一个挑战,在树莓派 v1(型号 B)上建造一个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结果发现它运行得出奇地好。

RCU(2.5)

RCU,即读-拷贝-更新Read-Copy-Update,是计算机科学中定义的一个系统,它允许多个处理器线程从共享内存中读取数据。它通过延迟更新但也将它们标记为已更新来做到这一点,以确保数据读取为最新内容。实际上,这意味着读取与更新同时发生。

典型的 RCU 循环有点像这样:

1.删除指向数据的指针,以防止其他读操作引用它。

2. 等待读操作完成它们的关键处理。

3. 回收内存空间。

将更新阶段划分为删除和回收阶段意味着更新程序会立即执行删除,同时推迟回收直到所有活动读取完成(通过阻止它们或注册一个回调以便在完成时调用)。

虽然 RCU 的概念不是为 Linux 内核发明的,但它在 Linux 中的实现是该技术的一个定义性的例子。

合作(0.01)

对于 Linux 内核创新的问题的最终答案永远是协作。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也可以称之为技术优势,称之为黑客能力,或者仅仅称之为开源,但 Linux 内核及其支持的许多项目是协作与合作的光辉范例。

它远远超出了内核范畴。各行各业的人都对开源做出了贡献,可以说都是因为 Linux 内核。Linux 曾经是,现在仍然是自由软件的主要力量,激励人们把他们的代码、艺术、想法或者仅仅是他们自己带到一个全球化的、有生产力的、多样化的人类社区中。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OTION/p/11717214.html

时间: 2024-10-20 18:18:21

Linux 内核的五大创新的相关文章

Linux内核裁剪的具体步骤

在menuconfig中配置: 详细介绍内核配置选项及删改情况 第一部分:全部删除 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s ---> 代码成熟等级选项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 默认情况下是选择的,这将会在设置界面中显示还在开发或者还没有完成的代码与驱动.不选. 第二部分 :除以下选项,其它全部删除 General setup-〉 System V IPC (IPC:Inter Process 

Linux内核启动及根文件系统载入过程

上接博文<u-boot之u-boot-2009.11启动过程分析> Linux内核启动及文件系统载入过程 当u-boot開始运行bootcmd命令,就进入Linux内核启动阶段.与u-boot类似,普通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也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但针对压缩了的内核如uImage就要包含内核自解压过程了.本文以linux-2.6.37版源代码为例分三个阶段来描写叙述内核启动全过程.第一阶段为内核自解压过程,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设置ARM处理器工作模式.使能MMU.设置一级页表等,而第三阶段则主要为

Linux内核启动及文件系统加载过程

上接博文<u-boot之u-boot-2009.11启动过程分析> 当u-boot开始执行bootcmd命令,就进入Linux内核启动阶段,与u-boot类似,普通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但针对压缩了的内核如uImage就要包括内核自解压过程了.本文以项目中使用的linux-2.6.37版源码为例分三个阶段来描述内核启动全过程.第一阶段为内核自解压过程,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设置ARM处理器工作模式.使能MMU.设置一级页表等,而第三阶段则主要为C代码,包括内核初始化的全部工作

Linux内核启动及加载根文件系统

</pre></h1><p><span style="font-family:KaiTi_GB2312;font-size:18px;">上接博文<<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csdn.net/gqb_driver/article/details/8931775"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font-family: 'Mi

源码分析:动态分析 Linux 内核函数调用关系

源码分析:动态分析 Linux 内核函数调用关系 时间 2015-04-22 23:56:07  泰晓科技 原文  http://www.tinylab.org/source-code-analysis-dynamic-analysis-of-linux-kernel-function-calls/ 主题 Linux源码分析 By Falcon ofTinyLab.org 2015/04/18 缘由 源码分析是程序员离不开的话题. 无论是研究开源项目,还是平时做各类移植.开发,都避免不了对源码的

Linux内核和根文件系统引导加载程序

续博文<u-boot之u-boot-2009.11启动过程分析> Linux内核启动及文件系统载入过程 当u-boot開始运行bootcmd命令.就进入Linux内核启动阶段,与u-boot类似,普通Linux内核的启动过程也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但针对压缩了的内核如uImage就要包含内核自解压过程了.本文以linux-2.6.37版源代码为例分三个阶段来描写叙述内核启动全过程. 第一阶段为内核自解压过程.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设置ARM处理器工作模式.使能MMU.设置一级页表等.而第三阶段则主要为

KSM剖析——Linux 内核中的内存去耦合

简介: 作为一个系统管理程序(hypervisor),Linux® 有几个创新,2.6.32 内核中一个有趣的变化是 KSM(Kernel Samepage Merging)  允许这个系统管理程序通过合并内存页面来增加并发虚拟机的数量.本文探索 KSM 背后的理念(比如存储去耦合).KSM 的实现.以及如何管理 KSM. 服务器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经由 IBM® System/360® 大型机得以流行.50 年过后,虚拟化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使得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

Linux内核的特征

Linux是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上的Unix类操作系统.但是,它绝不是简化的Unix.相反,Linux是强有力和具有创新意义的Unix类操作系统.它不仅继承了Unix的特征,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过了Unix.作为Unix类操作系统,Linux内核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 Linux内核的组织形式为整体式结构.也就是说整个Linux内 核由很多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可以独立编译,然后用连接程序将其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单独的目标程序.从信息隐藏的观点看,她没有任何程度的隐藏—每个过程都 对其它过程可见.这种结构

Cgroup maintainer李泽帆:解剖Linux内核容器技术

摘要:Cgroup和namespace等内核特性如何出现,在社区处于怎样的开发状况?Docker如火如荼,内核社区是否会因此加紧完善容器技术的隔离性安全性?华为Linux内核高级工程师李泽帆将在2015 Container技术峰会上详细解说. 2015年4月16-18日,由CSDN主办.CSDN专家顾问团支持的OpenCloud 2015大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大会,以推进行业应用中的云计算核心技术发展为主旨,聚焦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设置了"2015 OpenStack技术大